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docx
文件大小:41.7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4.42千字
文档摘要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王华毕,祖磊,张兵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年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向全国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2]。

近年来,全国高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的号召,课程思政工作在各高校稳步开展。高校教师中有80%是专业教师,课程中有80%是专业课程,学生的学习时间中有80%是进行专业学习,还有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由这四个“80%”可见在高校专业课程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3]。

合肥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坚持学校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抓手、以持续改进为动力”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和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集成体系;强调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和持续改进的一体化,大力弘扬并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一切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将新工科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重视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既强调言传身教,又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目标,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管齐下并形成协同效应。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是工科类专业的典型代表,专业课程更侧重对自然规律的应用或对工程技术的操作,偏重于工程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与社会、人文相关的问题比较薄弱,容易造成学生与社会脱节。以“航空航天概论”和“飞行器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思政为例,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考虑到工科课程的内容特点,在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把知识讲授和技能传授作为重点,而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与之“同向同行”。一方面,缺乏人文精神和目标引领;另一方面,由于所学知识往往与快速发展的实际工作场景脱节,学生难以通过本科阶段相关课程的学习获得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对通过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完成飞行器制造相关工作缺乏信心,进而可能导致因无法胜任与飞行器制造相关的具体工作,不得不根据实际工作实际情况“回炉学习”。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单一,授课方式以灌输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课堂之外仅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的情况,缺乏全方位的引导教育,无法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黏性;学生在爱国情怀和自身职业规划上获取学习课程的原动力不足,无法实现主动学习,因此也无法掌握由主动学习获得的胜任能力。

飞行器制造相关课程的考核往往只针对知识点与技能点,考核方式包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与考试,且知识点与技能点仅限于课程内容,这种考核方式仅能反映学生对相关考核要点的掌握情况,而无法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全方位的能力。即使教师上课时能够引经据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但考核过程中安排的客观题无法做到较为全面的考核。

上述问题并非我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所特有,而是大多数工程类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修订工作推进会上指出:“要认真研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融合方式,既不能做‘比萨饼’、也不能做‘三明治’‘肉夹馍’,要做成‘佛跳墙’‘大烩菜’,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之中。”[4]这给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探索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超教授的教学团队,提出并实施了“一念、两线、四化”的课程建设思路,“一念”指厚植空天报国情怀的一个教学创新理念;“两线”是明确知识线、思政线两条主线;“四化”指实施课程情怀化、教学立体化、考核过程化、资源共享化等四项教学举措。知识线是思政线的线索、脉络和载体,在知识线的基础上寻找课程思政的案例。课程情怀化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坚守空天报国情怀,赓续红色基因;教学立体化是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及互动性,解决易学易懂的难题,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成效;考核过程化是加大课程平时考核的比例和力度,以调研论文或科创实践为导向,将课程思政寓于科创实践中;资源共享化是将思政资源与教学团队全面分享,营造开放包容、互促同进的教学氛围。

合肥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在“航空航天概论”和“飞行器制造技术基础”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及道德品行培养的目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