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专业基础课改革与实践
李景恩王文君郑国栋
[摘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背景与新形势下,围绕专业基础课“食品生物化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结合专业实际提出改革的必要性;其次,基于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围绕毕业要求制定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式课程目标;然后,结合课程特点,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课程考核和课程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以期提高课程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终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XJG-21-3-36);2020年度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校级课题“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2020B2ZZ16);2019年度江西农业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4-0121-04[收稿日期]2022-05-3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中国于2016年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第18个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基本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了国际认可,工程教育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对于促进我校相关专业工程教育改革、推动工程素质教育与国际接轨以及提高工程技术人才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适应以工程认证为标准制定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学生中心、成果导向的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育理念,“食品生物化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非常有必要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提高课程质量使其符合工程认证的相关要求。
一、实施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生物化学”在以往教学中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概念抽象、晦涩难懂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的兴起,以及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以上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现行教学大纲中缺乏思政元素,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教學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查机制,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不能将知识灵活运用到食品工程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利于专业的持续创新发展,更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高校的逐步推广,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逐步向国际化标准靠拢,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对工科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食品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我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机制等均亟须改革[4-6]。
二、基于OBE理念制定课程目标
食品生物化学是研究食品中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是食品、生物及相关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根据“学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新版教学大纲明确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将课程目标细化如下(见图1)。
三、教学改革重点解决的问题与措施
(一)课程思政实施与评价途径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性课题[7-8]。“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作为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共有专业基础课,是后续学生专业课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其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多且更新快,与大健康需求契合度高,非常适合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目前,本课程主要从科学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教育、职业精神塑造等方面开展思政元素的提炼及内涵分析,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写入课程建设要求,每个章节根据思想政治分目标,收集、挖掘思想政治案例和素材,如时政新闻、历史故事、前沿进展等,形成思政元素库,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切入点和呈现形式,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课程思政的相关实施效果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主题讨论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每学期课程常规问卷中增设思想政治方面的调查内容,例如“本学期课程是否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课程中我国科学家优秀案例是否能提升你的民族自豪感”“本次课程的学习是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