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的科研育人新体系探索与实践
张俊云富海鹰王骑
[摘要]以“研”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线。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为例,从导师队伍建设机制、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3个方面介绍了土木类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以期为工科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提供借鉴。创建的大师引领、产学研管协同、全球聚力的导师团队建设机制,建成了“德艺双馨”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对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依托大国工程,构建的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优秀时代新人,实现了时空融合、多方互动的科研育人全过程协同管理和全过程评价;创新的多元融合的交通土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育人;土木类;培养机制;多元融合
[基金项目]2021—2023年度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铁路扬史、云端聚力,融创发展红土课程思政数‘智孪生阵地”(JG2021-227);2022年度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类、多科交叉融合,前沿、持续改革创新,构建以研为中心的土木人才培养新体系”(YJG5-2022-Z001);2021年度西南交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土木工程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体系与孵化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103002)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3-0000-04[收稿日期]2022-11-28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路径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1-5]。但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家政策导向、学校定位与研究生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生源质量、导师队伍、质量评价体系等,所以虽有较多研究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整体上来看仍是不尽如人意。
在“交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土木类人才需求旺盛,土木类学科处在理论推进与工程应用并举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以服务“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为宗旨,紧扣研究生教育的“四个面向”,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理念,以培养思政过硬、专业拔尖、具备国际视野的土木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开展了多元融合的科研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本文以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为基础,依次从导师队伍建设机制、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介绍土木类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以期为工科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导师队伍建设机制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引进海内外院士和学界大师为领军,大力聘请产学研管的行业专家和海外知名学者为团队兼职导师,充分发挥国家级人才的核心作用和行业专家的协同作用,构建“德艺双馨”导师团队建设机制,全面提升导师育人能力,解决了传统导师团队中学科站位不高、行业深度不足、国际视野不够、学科交叉不强等问题。
升级打造了以海内外院士为核心,国家级人才为负责人,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设计大师及行业知名专家为助力,海外学者为顾问的复合型导师团队培养体系。在全院范围内打造了一批德艺双馨的创新型导师队伍,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引育机制。
以院士领衔、国家级人才为负责人,主动对接前沿科技动态,积极参与重大工程,解决了传统研究生导师队伍科学高度不够、视野不广的问题。聘请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等行业领军专家担任兼职导师,瞄准行业需求,全程联合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避免了研究生培养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聘请海外高校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进驻导师团队,拓展国际视野,联合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同时派遣青年教师出国学习交流,解决了导师团队国际交流的不足,避免了本土研究生培养与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脱节的问题。引进了海内外交叉学科方向的优秀青年骨干担任团队导师,开展了土木与数学、土木与信息等研究生培养层面的学科交叉合作,解决了学科交叉不强导致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构建“大师引领”的导师团队建设机制,确立院士、大师的科技领军和国家级人才的创新引导作用。通过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和海外学者担任合作导师,发挥企业及海外导师在校企合作和学科交叉中的助力作用;同时通过完善校、院研究生导师选聘政策,为符合条件的行业内“产、学、研、管”各类知名专家开辟导师遴选绿色通道。通过肯定中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和工程服务等方面的中坚骨干作用,最大程度地激发团队成员的科研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打造了5个由院士领导,杰青、长江学者、千人、学科带头人等知名教师为核心的导师团队,引领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5个研究方向。汇聚了双聘院士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