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思政”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研究.docx
文件大小:41.99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5.83千字
文档摘要

“大思政”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研究

李安冬王银思

[摘要]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是课程教学的价值回归,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为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双促实践路径,推动马列专家、专业教师、管理工作者、辅导员等多方力量组成的“大思政”队伍共同参与,以教师供给侧循环为主线,以学生需求侧为辅线,多措并举实践,双侧互动并进。最终,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全面提升,促进课程供给端转型升级,提高专业课程内思政内容供给的科学化、针对性和亲和力,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供需平衡,保障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需求侧;循环双促;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21JDSZ3177);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研究课题“‘大思政视域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创新研究—以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DJ202100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0-0127-04[收稿日期]2022-05-2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应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建设课程思政,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以适应学生自身现实的道德精神需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在此背景下,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化、资源校本化及融合多元化,协同马列专家、专业教师、管理工作者、辅导员等“大思政”队伍,推动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双促新格局,挖掘课程思政内在规律,优化机械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产出优质课程思政教学素材与资源,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炼课程思政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推动所有课程发挥思政育人功能,让课程思政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一、供给侧和需求侧概念引入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

在经济学领域,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体两翼。供给侧改革主要强调通过增加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通常以供给和生产端为起点,释放生产力与供给活力,引领经济新动力。需求侧改革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需求牵引供给。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课程思政与新发展格局理念虽然处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二者在供需关系方面有着可融合借鉴的价值意义。首先,课程思政与新发展格局在主体上存在一致性,均侧重于供给方。其次,二者在矛盾分析方面有内在的统一性,新发展格局是从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来分析,而课程思政则是从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来分析,二者要达到的平衡状态性质是一致的。

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双促工作格局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大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建立教师供给侧循环为主线,侧重于在专业课堂内提供丰富立体的思政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学生需求侧循环则为辅线,侧重于为教师供给侧改革提供牵引、奠定基础,实现主客体良性互动,需求侧与供给侧并进,最终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的科学化、针对性和亲和力,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供需平衡,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二、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双促的核心要义

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循环和需求侧循环是辩证统一关系,它们之间既有相互独立的一面,也有互相补充的一面。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循环与需求侧循环不是相互隔离、彼此独立的,而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循环,它们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一方面,学生需求侧循环要深度融入教师供给侧循环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性与能动性,避免被动“灌输式”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供给侧循环支撑学生需求侧循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充分了解课程思政的目的与内容,需求侧才能呈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循环动力。

其次,双循环以教师供给侧循环为主。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将思政育人目标与各类课程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同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盐化水、如春在花。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无论是德育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