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精准思想政治育人体制机制研究
郑纯周金岁
[摘要]为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高校学生精准思政体制机制研究,探索在精准思维指导下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体系立体框架,将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守正与创新结合,探讨基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体系建立精准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本文从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体系的必要性着手,阐述基于思想政治工作预警体系建立精准思政工作体制机制原则和工作重点,提出精准思政机制体制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体系思维导图建议并展开工作思考。
[关键词]精准思政;思想政治工作;预警体系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广东省第七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体系建设”(编号4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7-0169-04[收稿日期]2022-08-0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通过“三全育人”工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育人长效机制。本文以精准思政思维探索思政工作新路径,倡导以学生为思政主体开展高校学生精准思政体制机制研究。通过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体系立体框架,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实现精准思维指导下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守正与创新结合。
一、开展高校学生精准思政体制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国际上围绕发展模式与价值观的竞争日益凸显,西方国家长期把意识形態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西化、战略围堵和牵制遏制的重要手段。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人才的组织机构,成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主要目标,面临着西化、分化的巨大威胁。研究高校如何有效防范西化、分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预警学生思想政治动态,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转变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利益诉求越来越呈多样化趋势,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使学生在个人发展上获得了更广泛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也使他们感受到更强的竞争和更大的压力。一些处于人格成长期的青年学生,不得不在多重人格的冲撞当中去寻求协调、均衡和整合。这些都对高校转变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增强为学生服务能力和化解学生内部矛盾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三)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实现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无日不网、无处不网成为高校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也开辟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重塑了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和舆论生态。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关注纸质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强了工作难度。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四)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独立意识比较强,但他们中也有一些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精神不足,沟通能力欠缺,心理素质欠佳,抗挫折能力比较弱。部分学生缺乏集体感、班级概念弱,同年级、同专业、同班甚至同宿舍同学之间相互不够关心和了解。这些都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影响面不够全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使得学校教育不能够覆盖到每一位大学生,有个别甚至漂移在群体之外。
二、高校学生精准思政体制机制建设原则
高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至关重要的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搭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预警体系,在此基础开展精准思政工作体制建设,需要遵循五结合原则。
(一)“内部防控”与“外部联动”相结合
以学校为主阵地,发动朋辈互助、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建立“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形成内外联动的精准思政工作体制机制工作合力。
(二)“事前防范”与“预警处置”相结合
明确工作责任,深入学生群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早预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稳定因素和苗头性问题,防范在前,加强精准思政工作体制机制协作。
(三)“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严格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在工作中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重在心理疏导,及时适度解决学生合理诉求,在精准思政工作体制机制中体现人文关怀。
(四)“静态管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