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性实践研究
[摘要]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高校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师生幸福成长的根本保证,文章阐释了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了高校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举措。建立健全高校治理的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高校治理工作的制度体系,构建依法治校的领导机制、制度机制、运行机制和督查机制,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法受教;用现代制度体系指引办学方略、指导党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規范教育教学,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进一步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高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
[基金项目]2020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研究”(2020GXDJ-ZD05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3-0000-04[收稿日期]2022-07-14
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
(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
“治理”这个概念在当代已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19世纪,全球治理委员会定义“治理”是个人、各种公共机构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对“治理”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共识,认为治理主体是多样性的,治理内容是公共性的,治理的对象是公共事物,治理机制是有机配置。所谓“治理体系”,是指需要治理的全部要素、手段、方式、环境、条件的总和[1]。“治理能力”,国际学术界认为就是国家制度的能力,国家制度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国家能力、法治和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新的发展、新的要求、新的部署都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赋予新的涵义,诠释新的解读,提出新的要求,规划新的战略部署[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讲明了治理涵义,阐述了治理意义,诠释了治理体系,规划了治理蓝图,叙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漫长的摸索实践中形成的健全的、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制度治理体系为国家治理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法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
高等学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份子,其内部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部治理的办学定位、规模控制、结构布局、治理能力、安全稳定等治理指标的好坏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如有的高校治理体系尚不完善,管理不够规范,学科与专业布局优化不够等问题会影响高校的治理能力。高等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校管理体制应是“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发挥好新时期大学的“五大职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治理体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高校各项工作科学规范运行的制度体系,包括党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教科研、产教融合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高校治理能力,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执行制度体系管理高校各项工作的能力,把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贯穿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形成依法治校的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的治理能力,处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针对本文研究内容开展了调研,经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出,高校党委能够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单位的工作部署,不断夯实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制度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从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看,我国高校党的领导工作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有的高校议事决策机制建设薄弱,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议事决策机制建设存在不规范、不严谨、不协调问题,教师党支部存在弱化趋势,教师、学生党支部缺乏形成有效合力的联结互动机制,应急机制建设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二是党对高校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高校重业务轻党建,党的领导弱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没有将党的领导贯穿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三是党对高校领导制度体系不完善,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来看,有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等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统战工作、学生工作等的领导制度体系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还有不完善之处。四是高校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制度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