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41张.pptx
文件大小:7.31 MB
总页数:4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2.28千字
文档摘要

;了解悼词的特点。

梳理文章脉络,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揣摩重点语句,品味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主要著作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自然辩证法手稿》等。;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整个文明世界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简朴的葬礼,恩格斯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恩格斯的这篇在特定环境、特定场合,以特定身份发表的讲话,悲痛而不形于外,颂扬而不借助于藻饰,以婉曲之意倾吐了悼念之情。讲话凝重悲壮,深沉感人,处处闪耀着演讲者思想的光辉,充分显示出庄严凝重的演讲风格,不愧为悼念型演讲的典范。;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的墓志铭;文题解说;文体知识;文体知识;文体知识;字音字词;朗读课文,结合悼词的结构特点,思考本文该划分为几部分呢?;阅读思考--梳理文章脉络;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远的影响(8-9);第一段介绍了些什么?;01;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记住的时刻。

③交代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来说都十分宝贵,同时饱含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体会画线句子的意义和作用?;1、速读课文3-8节:找出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作为一个科学家: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作为一个革命家:办报纸、参加各国工人组织、创立国际工人协会。;3、第3段主要介绍了马克思怎样的发现?

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6、第三段是一个长句,该如何把握它的句意呢?;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体会画线句子的意义和作用?;8、第4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它与“在黑暗中摸索”是什么关系?说明什么问题?

“豁然开朗”。对比关系。

“豁然开朗”说明了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黑暗中摸索”与之相反,比喻马克思以外的各种学说都没能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他们在黑暗中转来转去,找不着门径。对比突出马克思这一发现的重要性。

;;10、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怎样?马克思是怎样认识科学的?

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讲述马克思对科学的贡献过渡到讲述对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对科学的革命的态度);12、第7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

“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指理论发现和革命实践,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13、第8段交待了几种对待马克思的态度?运用的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对比;“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永垂不朽”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精神及其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此句既体现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与悲痛之情,又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它照应并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丰功伟绩引申出的必然结论,体现作者与亿万人民的心声。

这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