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身临其境探实词——从高职考文言实词现象看古人的为文之道.pptx
文件大小:566.41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4.11千字
文档摘要

身临其境探实词

——从高职考文言实词现象看古人的为文之道

文言实词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

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古汉语

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浙江省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考试大纲》

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1.了解常用文言实词和12个文言虚词:而、乎、乃、其、且、所、为、以、于、则、者、之(B);掌握一词多义(B)、古今异义(B)、词类活用(B)、通假字(B)等。(B级着重测试理解分析能力)

2.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置句、省略句四种,并能理解句意(C)。

3.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够准确断句;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其思想内容;能够分析其写作方法(C)。

从高职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常见文

言实词的考查侧重于: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通假字词类活用

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是考

查的重点。

文言实词的辨析

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实词的文言现象入手,总结

实词的使用规律,探究古人为文之道。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9页,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音shuì;④喜欢,高兴,音yuè。如“秦伯说”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

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

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

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的这些引申义:

1.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

2.深厚。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形式。它使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二)掌握多音多义词音不同,义不同的特点。

如“属”

①读shǔ,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②读zhǔ,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三)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

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

同的特点。

例如: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其次要养成平时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

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理解一词多义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

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

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

义的交叉现象。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

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词形由单音节向双音

节演变,一是词义大多数已发生变化。

而词义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变化

5.词义轻重有变化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1.词义扩大

·如“自云先世避秦是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取代“妻子”包括妻子和儿女,现在是女性配偶,词义缩小了。

2.词义缩小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穷”古代表示“困窘”义,现在指贫穷。

3.词义转移

·即词义强化或弱化。“憾”的古义是“怨恨、不满”,现在表“遗憾”,

古义比今天的语义更重。再如“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现在则

表仇恨、怀恨,程度加重了。

4.词义轻重有变化

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今齐地方千里

·3.可怜体无比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