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 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教学课件(非AI生成).ppt
文件大小:1.85 MB
总页数:8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1.23万字
文档摘要

**************************国民总消费国民总消费=住户部门消费+私人非盈利部门消费支出+政府部门消费支出=住户部门实际消费(居民个人消费)+政府部门实际消费(政府公共消费)住户部门消费支出+政府和私人非营利部门的实物再分配=住户实际消费(居民个人消费)政府部门消费支出-政府对住户的实物经常转移=政府实际消费(公共消费)私人非营利部门消费支出=该部门对住户的实物经常转移,实际消费为0*各部门:消费支出≠实际消费

所有部门:消费支出总额=实际消费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常住单位进行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各类房屋(含居民建房)、建筑物、机器设备、培育资产和其他无形固定资产的净获得存货变动:商业部门和国家物资储备部门的商品、屋子的库存净增加额(期初期末差额),各生产部门的原材料、燃料、产成品、半成品和在制品的期末净增加额贵重物品:由机构单位或部门作为价值贮藏手段持有的资产,包括各种贵金属、宝石、文物古玩和金银首饰等。通过经济交易(买卖或转让)净增加的贵重物品属于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常住者对非常住者提供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额进口:常住者从非常住者获得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额注意:进出口既包括有形的货物贸易,也包括无形的服务贸易,这与以往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统计中习惯用的概念(仅指“有形贸易”的“对外贸易”)明显不同进出口不仅包括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通过买卖行为的商品交换,还包括它们相互提供的无偿实物转移,以及常住单位在国外的直接购买(进口)和非常住单位在国内的直接购买(出口)*小结理论上“三方等价”:生产法GDP=收入法GDP=支出法GDP核算实践中,由于各方法的资料来源不同,数据加工换算的方式不同以及资料搜集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遗漏、重复和其他偏差,往往会使实际结果出现差异西方国家以支出法为准,并用统计误差项目调整其他结果中国部门产出核算基础好,因而以生产法或分配法为准,也便于进行部门结构分析*三、国内生产净值核算生产法:净增加值之和=各部门总产出-各部门的中间消耗和折旧分配法(收入法):各部门净增加值之和=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使用法(支出法):NDP=国民总消费+资本形成净额+净出口=(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存货变动+贵重物品净获得)+(出口-进口)*GDP与NDP的比较GDP是包含了部分重复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值指标NDP是没有任何重复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值指标两者的核算方法相近,但分析意义有所不同两者可以相互补充,GDP是基础和核心指标*四、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三张分表: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按照三大产业和产业门类详细分解各部门的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按照三大产业和产业门类详细分解各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和增加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对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消费分别按照消费品类别进行分界,对固定资本形成按内容结构进行分解*第三节国民收入与国民可支配收入*一、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流行的解释:国内口径=国土(属地)原则国民口径=常住(属民)原则?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常住生产要素:本国常住单位所拥有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

非常住生产要素:非常住单位所拥有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

A-AB: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非常住单位生产要素参与国内生产所获得的收入

B-AB: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常住生产要素参与国外生产所获得的收入

AB:常驻生产要素从事国内生产所创造的成果

*国内生产与国民生产的本质差异GDP:全体“常住生产单位”创造的成果,包括运用常住生产要素和非常住生产要素创造的成果,即A=AB+(A-AB)GNP:全部“常住生产要素”所获得报酬(要素收入),包括从国内生产活动和国外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报酬,即B=AB+(B-AB)生产和收入的差别,常住生产单位从事生产的成果与常住单位提供要素的收入的差别*无论“国内”或“国民”,都是对“常住单位”和由此确定的“经济总体”而言,只是从不同角度(生产和分配),按不同方式(产出测度和收入测度)运用了“常住原则”而已。国民核算主体原则是单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以“常住单位”为基本主体,着重考察期全部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据以进行的各种资源条件,一国的全体常住单位构成“经济总体”;非常住单位只有在与所论经济总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