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护理核心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急性期护理措施
01
疾病基础知识
03
恢复期护理策略
04
并发症预防要点
05
康复训练指导
06
家属护理教育
疾病基础知识
01
脑卒中定义与分类
01
脑卒中定义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
02
脑卒中分类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危险因素与预防原则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高脂血症、肥胖、颈动脉狭窄等。
危险因素
控制危险因素,如降压、降糖、调脂、戒烟、限酒等;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
预防原则
01
02
早期症状识别标准
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说话不清或理解困难、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早期症状
FAST原则,即Face(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Arm(手臂无力或麻木)、Speech(说话不清)和Time(时间紧迫,立即就医)。
识别标准
急性期护理措施
02
急救流程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卒中类型,迅速通知医生,启动急救流程。
时间窗管理
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4.5小时内可给予溶栓治疗,需严格把握时间窗,争分夺秒。
急救流程与时间窗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重点
血压监测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血压常不稳定,需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及时调整降压药物,防止血压过高导致脑水肿或过低影响脑灌注。
血糖监测
呼吸监测
高血糖和低血糖均可加重脑缺血损伤,需每2-4小时测量一次血糖,及时调整降糖药物。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及时发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
1
2
3
体位管理与气道维护
01
体位管理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床头抬高30度左右,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患侧卧位可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道。
02
气道维护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误吸。对于昏迷或不能自行排痰的患者,需定期吸痰,防止肺部感染。
恢复期护理策略
03
用药依从性管理
向患者及家属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药物重要性教育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副作用。
药物副作用监测
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并评估治疗效果。
药物调整与效果评估
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
饮食调整与管理
根据吞咽功能恢复情况,逐步调整患者饮食,确保营养均衡,避免误吸。
03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吞咽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02
吞咽训练指导
吞咽功能评估
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确定是否存在吞咽困难及程度。
01
心理状态评估
针对患者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
心理干预措施
情绪支持与社会参与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提高情绪稳定性,促进康复进程。
全面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识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干预与情绪支持
并发症预防要点
04
定期清洁口腔,漱口或口腔护理,减少细菌滋生。
口腔卫生管理
严格遵循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产生。
合理使用抗生素
01
02
03
04
促进患者排痰,防止痰液积聚导致肺部感染。
定期翻身拍背
及时吸痰,防止窒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
肺部感染防控措施
采用压疮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压疮风险分级。
评估压疮风险
压疮风险分级护理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翻身计划,减轻局部皮肤受压。
定时翻身
如气垫床、海绵垫等,降低压疮发生率。
使用减压装置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摩擦等刺激。
皮肤护理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01
药物预防
根据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降低血液粘稠度。
02
物理预防
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等物理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03
定期监测
定期观察患者下肢肿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深静脉血栓。
04
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
康复训练指导
05
患者卧床期,以床上康复训练为主,如肢体被动运动、翻身、坐起等,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肢体功能康复阶段划分
早期康复
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站立、平衡、步行等康复训练,提高肢体协调性和肌肉力量。
中期康复
患者进入慢性期后,可进行更加精细的肢体功能训练,如手指灵活性、握力等,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后期康复
语言能力恢复训练
通过让患者跟读、模仿发音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训练
通过让患者听指令、回答问题等方式,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听力理解训练
通过让患者阅读、写字等方式,提高阅读和书写能力。
阅读和书写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重建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