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护理
汇报人:XXX
2025-05-08
1
2
3
急性期护理措施
护理评估要点
疾病概述
目录
4
5
6
健康教育内容
康复期护理干预
并发症预防护理
目录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急性脊髓炎定义
指各种感染后引起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
01
本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由于感染后诱发,与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所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02
病理改变
主要表现为脊髓的炎性脱髓鞘、坏死、出血等,导致脊髓功能障碍。
03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如截瘫、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等。
分型
症状严重程度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可分为急性脊髓炎、急性上升性脊髓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等类型。
因病变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而异,轻度仅有肢体麻木、无力,重度可出现瘫痪、感觉丧失甚至呼吸肌麻痹。
1
2
3
诊断标准与依据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检查、电生理检查等)和影像学检查(如MRI等)综合判断。
诊断标准
急性起病,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脑脊液检查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MRI显示脊髓病变节段髓内信号异常。
诊断依据
需与脊髓压迫症、急性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等疾病进行鉴别,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02
护理评估要点
神经功能状态评估
感官功能
评估患者的痛觉、触觉、温度觉、深感觉等。
01
运动功能
评估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等。
02
自主神经功能
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表现。
03
急性脊髓炎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升高,需常规监测。
体温
急性脊髓炎可影响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和节律。
呼吸
监测心率、血压,及时发现异常,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
生命体征监测重点
01
02
03
心理与社会支持需求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
心理状况
了解患者家庭、经济状况等,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
03
急性期护理措施
体位管理与皮肤保护
保持床铺平整,床头抬高15-30度,以便于呼吸和减轻水肿;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
体位管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损;使用柔软的床垫和床单,减少皮肤摩擦;避免使用热水袋等造成烫伤。
皮肤保护
呼吸道与排尿功能维护
01
呼吸道维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预防肺部感染。
02
排尿功能维护
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导尿管;观察尿液颜色、性状、量,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疼痛与痉挛干预策略
疼痛干预
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采取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
01
痉挛干预
观察患者痉挛的部位、频率、持续时间,采取解除痉挛的措施,如调整肢体位置、按摩等。
02
04
并发症预防护理
定期翻身,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卧床。
翻身与体位转换
使用减压床垫和枕头,降低受压部位压力。
减压床垫和枕头
01
02
03
04
对易受压部位进行仔细检查,评估压疮风险。
定期皮肤检查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排泄物刺激。
皮肤清洁与干燥
压疮风险评估与预防
尿路感染防控方法
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导尿,减少感染机会。
无菌导尿术
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管,防止逆行感染。
尿管护理
定期清洁会阴部,减少细菌滋生。
会阴部清洁
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自然冲洗尿路。
饮水与排尿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床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早期活动
深静脉血栓护理要点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预防性用药
穿医用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弹力袜使用
观察肢体有无肿胀、疼痛,及时发现血栓症状。
定期肢体检查
05
康复期护理干预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被动运动
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01
主动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站立、行走和手部活动等,促进功能恢复。
02
运动强度和时间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03
运动安全性
确保运动过程中的安全,避免跌倒和其他意外。
04
建立定时排尿的习惯,逐渐恢复膀胱的储尿功能。
训练排尿技巧,如按摩膀胱、屏气等,提高排尿效率。
定期测量残余尿量,了解膀胱恢复情况。
合理安排饮水时间和饮水量,避免过多饮水或饮水过少。
膀胱再训练计划
定时排尿
排尿技巧
残余尿量监测
饮水管理
心理调适与家庭支持
心理干预
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01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康复过程,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
02
社交活动
逐渐恢复患者的社交活动,提高其生活质量。
03
健康教育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了解疾病知识,提高康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