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T表现颅内静脉窦—解剖和正常CT影像颅内静脉窦是位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的静脉窦腔表面衬有内皮,与静脉的内皮相连续收集脑、脑膜、颅骨板障静脉等的静脉血—颈内静脉通过蛛网膜颗粒回收脑脊液后上群: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窦汇等前下群:海绵窦、海绵间窦、岩上、岩下窦、左右蝶顶窦、基底窦等上矢状窦、直窦
(CT平扫、增强,轴位和MPR图像)上矢状窦、直窦
(CT增强三维重建图像)横窦、乙状窦
(增强扫描,轴位及重建图像)临床概述病因和危险因素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妊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儿童头面部感染(中耳炎、乳突炎),外伤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青壮年),以30-50岁女性发病率最高儿童发病率可能并不高于成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有限,既往报道可能低估发病率是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的致死性临床表现头疼、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视物模糊,癫痫等病变部位(最大组病例:624例)上矢状窦62%,横窦42%,直窦18%设备和检查方法DSAMRI,MRV比CT敏感,能区分不同时期血栓,首选急性期血栓不敏感,MRV发育较细小静脉窦信号微弱,可能漏诊CT平扫,增强,CTVCT表现例1.女性,30岁。突发头晕、头痛2天外院CT提示脑出血。患者既往体健,孕2产1孕8周。(CT平扫)中午:反复出现四肢抽搐,神志昏迷,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造影见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乙状窦均闭塞。术中将微导管置入静脉窦,几次用Solitare支架取栓。大量血栓取出。造影见上矢状窦、右侧横窦、乙状窦显影较术前通畅,仍有部分血栓残留。
同日,DSA取栓后复查CT平扫第3天:患者神志模糊,呼之可睁眼,刺痛定位,不能遵嘱,可发短语,肢体未再抽搐,再次DSA取栓,取出大量血栓。术后复查CT。第4天:复查CT平扫。入院7天后患者死亡。例2.男性,40岁,反复头痛6年,再发加重伴左侧肢体乏力、恶心、呕吐1天。颅脑CT平扫。MRA,MRVDSA取栓,CT复查例3.女性,79岁。反复头晕5年,加重伴呕吐、抽搐1天。DSA:上矢状窦中-后2/3基本不显影,静脉窦血栓形成。例4.女性,18岁。头痛3天,呕吐1天,无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