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培训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目录调整标准
01
制度框架概述
03
采购供应体系
04
临床使用管理
05
实施效果监测
06
培训考核机制
01
PART
制度框架概述
初步建立阶段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药物遴选、采购、配送、使用、定价、报销等环节逐步完善,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管机制。
逐步完善阶段
全面深化阶段
近年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了基本药物制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提高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2009年新医改中被首次明确提出,并陆续发布相关政策文件,逐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框架。
政策发展历程
01
2025版核心变化
药品遴选机制
优化了药品遴选机制,更加注重药品的质量、疗效和临床价值,并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使基本药物更加符合临床需求。
02
药品采购配送
强化了药品采购和配送的监管,推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降低了药品采购成本和配送费用,提高了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03
药品使用管理
加强了基本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了医生的处方行为,促进了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了患者的用药水平。
04
药品价格与报销
改革了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降低了药品价格,同时提高了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实施目标与意义
通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公众基本用药的需求,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药物。
保障公众基本用药
01
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药品的浪费和滥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合理用药
02
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措施,降低药品的采购成本和配送费用,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降低医疗成本
03
加强药品的监管和质量控制,保障基本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强国家药品安全的保障能力。
增强国家药品安全
04
02
PART
目录调整标准
根据疾病谱变化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及时将相关药品纳入基本药物目录。
反映新发、突发传染病
确保基本药物目录能够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需求,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满足常见病、多发病需求
针对儿童、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特点,增加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专科用药和特殊用药。
关注特殊人群用药
疾病谱变化适配原则
药品临床价值评价维度
评估药品在特定医疗条件下对特定病种的治疗效果,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有效性
考察药品的毒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情况,确保药品使用安全。
安全性
分析药品的成本效果,比较不同药品之间的性价比,选择具有经济性的药品。
经济性
鼓励药品创新,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品给予优先考虑。
创新性
动态调整机制说明
定期评估
公开透明
广泛参与
反馈机制
定期对基本药物目录进行评估,根据医学进步、疾病谱变化和药品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目录。
鼓励医疗机构、医生、患者和社会各界参与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工作,提高目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调整过程公开透明,广泛征求意见,确保目录调整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建立药品使用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收集药品使用情况、效果和不良反应等信息,为目录调整提供依据。
03
PART
采购供应体系
统一采购平台建设
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采购平台,实现信息透明、价格合理、质量可控。
采购平台建设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统一的采购政策,规范采购流程。
采购政策制定
加强对采购环节的监管,确保药品质量,防止采购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采购监管机制
区域供应保障措施
区域储备制度
建立区域药品储备制度,确保基本药物在区域内的供应。
完善药品配送网络,提高药品配送效率,确保药品及时到达医疗机构。
配送网络优化
建立药品供应监测体系,实时掌握药品供应情况,及时调整供应策略。
供应监测体系
短缺药品管理策略
建立短缺药品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短缺问题。
短缺药品监测
对短缺药品进行战略储备,保障临床用药需求。
短缺药品储备
寻找和采用短缺药品的替代品,减轻短缺药品对临床的影响。
短缺药品替代
01
02
03
04
PART
临床使用管理
优先使用原则规范
信息系统支持
医疗机构应建立信息系统,对基本药物临床使用进行监测、评估和反馈,促进合理用药。
03
医疗机构应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并纳入培训计划和考核体系。
02
诊疗规范和培训
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优先
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确保基本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优先使用。
01
处方审核强化机制
处方审核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处方审核制度,对处方进行合法性、规范性、适宜性审核,确保基本药物合理使用。
01
处方点评和干预
医疗机构应开展处方点评和干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