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子痫中医护理要点与实施规范.pptx
文件大小:2.19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2.77千字
文档摘要

演讲人:

日期:

子痫中医护理要点与实施规范

CATALOGUE

目录

01

子痫中医护理概述

02

子痫病因病机解析

03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04

中医特色护理措施

05

辨证分型护理策略

06

预防与康复管理

01

子痫中医护理概述

子痫是指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出现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全身强直、少顷即醒,醒后复发,甚至昏迷不醒的疾病。

中医定义

属于中医的“妊娠痫证”、“子痫”范畴,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

范畴

子痫的中医定义与范畴

子痫发病特点与危害

危害

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阶段,可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发生头痛、视力模糊、上腹痛、肝包膜下血肿或肝破裂、脑血管意外、肺水肿、胎盘早剥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母儿死亡。

发病特点

子痫可以发生在产前、产时、产后等不同时间,多发生于妊娠晚期或临产时以及产后24小时内。

护理目标

中医护理的核心目标是预防子痫的发生,控制病情进展,保护母婴安全。

护理内容

包括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以及临证(症)施护等多个方面。

中医护理的核心目标

02

子痫病因病机解析

肝风内动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风阳上扰,致眩晕头痛,手足抽搐。

阴虚阳亢

素体阴虚,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更虚,阳热亢盛,上扰清窍,而致昏迷抽搐。

肝风内动与阴虚阳亢

痰火互结与气血失调

01

痰火互结

脾虚湿盛,聚湿成痰,痰火壅盛,上蒙清窍,而致神昏抽搐。

02

气血失调

孕后气血两虚,不能滋养胎儿,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或致子痫。

病机演变

子痫发病初期多为肝阳上亢,继则化火伤阴,阴虚阳亢,进而出现阴虚风动,或痰浊上蒙清窍。病情严重时,可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出现闭证或脱证。

脏腑关联

子痫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易化火伤阴;脾主运化,若脾虚湿盛,聚湿成痰,则易上蒙清窍;肾为先天之本,若肾气不足,则胎元不固,易致子痫。

病机演变与脏腑关联

03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注重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精神、情志、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的综合调理。针对子痫患者,需关注其全身症状,如头痛、眩晕、抽搐等,以及伴随的恶心呕吐、水肿、高血压等,综合判断病情。

整体观念

子痫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肝风内动、痰火上扰、阴虚风动等多种,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肝风内动者需平肝熄风,痰火上扰者需清热化痰,阴虚风动者需滋阴潜阳。

辨证施护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

子痫患者往往情绪波动较大,易焦虑、烦躁,中医护理需注重情志调摄,通过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方式,使患者保持安静、平和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情志调摄

子痫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但长期卧床易导致气血瘀滞,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需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以促进气血流通。

动静结合

情志调摄与动静结合

VS

中医治疗子痫注重标本兼治,既要缓解患者当前的症状,如降压、止痉等,又要调整患者体质,消除病因。例如,针对肝肾阴虚型子痫,需滋阴补肾,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根本治疗的目的。

预防为先

中医护理强调“治未病”,即在未病之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对于子痫患者,应加强孕期保健,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以预防子痫的发生。同时,对于已患病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标本兼治

标本兼治与预防为先

04

中医特色护理措施

情志调理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情志调理方法,如疏导、解释、安慰、鼓励等,使患者心情舒畅,缓解焦虑、紧张情绪。

安神定志

可采用静坐、冥想、听音乐等方法,使患者心神宁静,安定神志,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减少子痫的发生。

情志疏导与安神定志法

可选用具有降压、安神、舒筋活血等功效的中药,煎煮后取药液进行足浴,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中药足浴

选取具有降压、镇静、止痛等功效的穴位,如太冲、涌泉等,使用中药贴敷,每日1次,每次贴敷6-8小时。

穴位贴敷

中药足浴与穴位贴敷

饮食药膳调理方案

01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忌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控制盐的摄入,适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02

药膳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药膳进行调理。如肝阳上亢型可选用天麻钩藤饮,肝肾阴虚型可选用杞菊地黄丸等。

05

辨证分型护理策略

饮食调理

以清淡、易消化、滋阴潜阳的食物为主,如蔬菜、水果、瘦肉等,忌食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之品。

针灸治疗

选用太冲、风池、肝俞等穴位进行针刺或按摩,以平肝潜阳、疏肝解郁。

生活起居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情志调护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