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护理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症状识别与评估
01
疾病基础认知
03
居家护理措施
04
饮食管理方案
05
医疗干预指导
06
预防控制策略
疾病基础认知
01
病因及病理类型
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是引起小儿肠炎的主要原因,如轮状病毒、大肠杆菌等。
感染因素
食物过敏、药物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也可能导致肠炎。
非感染因素
小儿肠炎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渗出性炎、变质性炎和增生性炎等。
病理类型
典型发病年龄特征
年龄与病情轻重
年龄越小,病情可能越重,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03
不同年龄段的小儿易患不同类型的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
02
年龄与病因关系
年龄段
小儿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宝宝。
01
病程周期与预后
病程周期
小儿肠炎的病程周期因病因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病程在数天至两周左右。
01
病情发展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腹泻、发热等症状,重者可能出现脱水、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02
预后情况
多数小儿肠炎预后良好,但少数可能因并发症或治疗不当导致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问题。
03
症状识别与评估
02
典型临床表现
腹泻
小儿肠炎最常见的症状,可能伴有腹痛和呕吐,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水样或蛋花样带粘液,量多。
食欲减退
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发热
多为不规则热型,可能是低热或高热,常伴随其他症状出现。
腹痛
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在排便后缓解,严重时可伴有肠鸣音亢进。
脱水程度判断标准
患儿会出现口干舌燥、尿量减少、皮肤干燥弹性降低、眼窝凹陷等症状。
轻度脱水
除了轻度脱水症状外,还会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末梢循环差、四肢发凉等表现。
中度脱水
患儿会出现休克症状,如昏迷、抽搐、无尿等,必须立即抢救。
重度脱水
如果患儿体温持续高于39度,可能引发高热惊厥。
如果患儿腹痛剧烈且持续时间长,可能是肠穿孔、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的表现。
如果患儿出现便血或果酱样便,可能是肠套叠、肠坏死等严重疾病的症状。
如果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是中毒性肠麻痹或严重脱水的表现,需要立即就医。
危急体征预警
持续高热
剧烈腹痛
便血
精神萎靡
居家护理措施
03
液体补充方法
食物补充水分
适当给宝宝喝一些米汤、果汁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营养。
03
继续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有助于宝宝抵御病毒和细菌。
02
母乳喂养
口服补液盐
小儿肠炎容易导致脱水,可让宝宝口服补液盐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01
体温监控频率
01
定时测量体温
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体温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02
体温正常后仍需监测
即使宝宝体温恢复正常,仍需继续监测体温,以防病情反复。
肛周皮肤保护
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并用干净的纸巾轻轻擦干。
保持肛周清洁
涂抹护臀膏可以保护肛周皮肤,防止尿液和粪便的刺激。
涂抹护臀膏
饮食管理方案
04
如蔬菜、水果等,以免加重腹泻。
避免高纤维食物
如糖果、饮料等,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避免高糖食物
01
02
03
04
出现严重呕吐、腹泻等症状时需暂时禁食,减轻胃肠负担。
禁食
如辛辣、油腻、生冷等,以免刺激肠道黏膜。
忌食刺激性食物
急性期饮食禁忌
阶梯式喂养策略
后期
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但要注意避免过多摄入不易消化的食物。
03
适量增加低脂少渣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等。
02
中期
初期
以清流食为主,如米汤、稀藕粉等,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食物。
01
如瘦肉、鱼、蛋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补充优质蛋白
营养恢复要点
如蔬菜泥、果泥等,以补充腹泻时丢失的维生素。
摄入足量维生素
如钙、铁、锌等,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适量补充矿物质
食物要煮熟煮透,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
医疗干预指导
05
常用药物类别
抗生素
在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肠炎中,医生会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类、青霉素类等。
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等,可保护肠道黏膜,减少炎症刺激。
止泻药
对于腹泻严重的小儿,可适当使用止泻药以缓解症状,如蒙脱石散等。
肠道菌群调节剂
如益生菌等,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小儿肠道健康。
补液盐使用规范
配制方法
补液盐应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正确配制,以保证其渗透压和张力与小儿体内环境相适应。
01
服用剂量
根据小儿的脱水程度和年龄,医生会给出相应的补液盐服用剂量,家长应严格按照医嘱给宝宝服用。
02
服用时间
补液盐应在小儿出现脱水症状时及时服用,一般每腹泻一次就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补液盐。
03
就医指征判断
病情严重度
伴随症状
脱水程度
年龄因素
如出现高热、频繁呕吐、腹泻次数多且量大、精神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