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结核术后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并发症预防
03
药物管理规范
04
康复训练指导
05
心理护理干预
06
长期随访管理
01
术后基础护理
01
术后基础护理
PART
体位管理与翻身技巧
绝对卧床休息
术后初期需绝对卧床休息,不宜过早起床活动,以免加重腰部疼痛或导致内固定移位。
01
翻身时,需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避免扭曲和弯曲,可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
02
体位垫的使用
在腰部放置体位垫,以减轻局部压迫,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03
翻身技巧
切口护理与引流监测
切口护理
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01
引流管的护理
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情况,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02
疼痛监测
术后切口疼痛是正常现象,但需注意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如疼痛加重或伴有发热,应及时告知医生。
03
定期进行疼痛评估,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疼痛评估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镇痛治疗,如口服止痛药、肌肉注射镇痛剂等。
药物镇痛
可采用物理疗法、针灸、按摩等非药物镇痛方法,以缓解患者的疼痛。
非药物镇痛
疼痛评估与干预方案
02
并发症预防
PART
感染防控措施
无菌操作
术前进行严格的皮肤准备和消毒,防止手术切口感染。
术后护理
术前准备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器械和物品的灭菌效果。
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
神经功能观察要点
感觉功能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的感觉功能,包括触觉、痛觉和温觉等,及时发现神经受损情况。
01
观察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和活动度,注意有无神经支配肌肉的瘫痪或肌力减弱。
02
排便功能
注意患者排便情况,如有排便障碍应及时处理,避免神经损伤导致的排便功能异常。
03
运动功能
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
药物预防
术后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01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02
机械预防
可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等机械性预防措施,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
03
03
药物管理规范
PART
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药物治疗原则
抗结核药物规范使用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常用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调整剂量,确保药物达到有效浓度。
用药方法
监测药物浓度,避免药物毒性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注意事项
药物副作用监测流程
患者服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听力、视力等检查。
定期检查
副作用识别
副作用处理
预防措施
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黄疸、皮疹、听力下降等药物副作用。
出现副作用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进行相应处理。
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嘱其加强自我监测。
用药依从性教育
用药依从性教育
教育内容
依从性监测
重要性
应对策略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药物知识,包括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注意事项等。
强调按时服药、足量服药的重要性,避免漏服、自行停药等行为。
通过定期随访、电话回访等方式,监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针对依从性不佳的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教育策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04
康复训练指导
PART
早期床旁活动原则
起床活动
术后需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早期应在床旁进行站立、行走等活动,避免脊柱负重。
01
活动范围
逐渐增加活动量,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脊柱稳定性。
02
姿势正确
站立、行走时需保持正确的姿势,挺胸、收腹、抬头,避免脊柱过度前凸或后凸。
03
如小飞燕等动作,可增强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稳定脊柱。
俯卧位锻炼
可增强腹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腰部前凸的情况。
仰卧起坐
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桥式挺腰
核心肌群锻炼方法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行走训练
鼓励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提高自理能力。
上下楼梯
独立性训练
术后需进行行走训练,以恢复下肢功能和步态,但需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上下楼梯时需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腰部过度用力或扭曲,可使用扶手等辅助工具。
05
心理护理干预
PART
术后焦虑评估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SAS)
用于评估患者术后的焦虑程度,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方面的症状。
01
通过让患者对自身疼痛或焦虑程度进行评分,以量化评估患者术后的心理状况。
02
焦虑抑郁量表(HADS)
专门用于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问题。
0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家属协同支持模式
家属参与护理计划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术后护理,提高家属的照顾能力和患者的康复信心。
01
家属教育
向家属介绍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