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诊疗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临床表现
03
诊断与分型
04
治疗策略
05
并发症管理
06
康复体系
01
疾病概述
01
疾病概述
PART
肱骨外科颈
位于肱骨大结节、小结节及肱骨干的交界处,是松质骨向皮质骨过渡的部位。
功能特征
肱骨外科颈是上肢的重要连接部位,具有支撑上肢活动、传递力量等功能。
解剖位置与功能特征
损伤机制分类
如上肢外展外旋位时跌倒,暴力沿上肢传导至肱骨外科颈引发骨折。
间接暴力
如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直接传导至肱骨外科颈导致骨折。
直接暴力
长期慢性劳损或应力集中,导致肱骨外科颈处发生疲劳性骨折。
应力损伤
流行病学数据
发病率
在肩部骨折中,肱骨外科颈骨折约占一定比例,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
性别比例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与骨质疏松、肌肉力量下降等因素有关。
年龄分布
02
临床表现
PART
典型症状描述
肱骨外科颈骨折后,患者会感到伤处剧烈疼痛,尤其在活动患侧上肢时更加明显。
疼痛
骨折部位可出现明显的肿胀,皮肤可能出现瘀斑,且压痛明显。
肿胀
患侧上肢活动会明显受限,特别是肩关节的活动,患者常常用健侧上肢托住患侧上肢。
活动受限
骨折部位可出现成角畸形,通常表现为肩部的“方肩”畸形。
畸形
A
B
C
D
局部压痛
在肱骨外科颈处有明显的压痛,且疼痛会向患侧上肢放射。
体格检查要点
关节活动异常
肩关节活动会明显受限,患者无法完成上举、外展等动作。
轴向叩击痛
用拳头轻叩患者肘部,可引起骨折部位的疼痛。
上肢感觉异常
若伴有神经损伤,可出现患侧上肢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
腋神经紧贴肱骨外科颈,骨折时易受损伤,导致臂不能外展、臂旋外力减弱,以及肩部和臂外侧1/3部皮肤感觉障碍。
腋神经损伤
肌皮神经在肱骨上中段穿行,骨折时可导致前臂外侧和部分旋前圆肌麻痹,表现为屈肘无力以及前臂外侧部分皮肤感觉减弱。
肌皮神经损伤
肱骨外科颈骨折还可能损伤腋动脉或肱动脉的分支,导致上肢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肢体苍白、发凉、脉搏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血管损伤
神经血管伴随损伤
03
诊断与分型
PART
X线片
常用正位和轴位片,可清晰显示肱骨外科颈骨折,包括骨折线、骨碎片、骨折移位及成角畸形等情况。
CT检查
对于X线难以发现或复杂骨折,CT三维重建可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类型、移位情况和关节面受累程度。
MRI检查
主要用于评估软组织损伤,如肩袖撕裂、关节囊撕裂等,并排除骨折合并的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
影像学诊断标准
X线
主要用于初步诊断和骨折类型的确定,包括骨折线、骨碎片、骨折移位及成角畸形等情况。此外,X线还可用于骨折复位和内固定物位置的评估。
01.
X线/CT/MRI应用场景
CT
主要应用于复杂骨折、X线难以发现或需要更精细评估的骨折,如肱骨外科颈的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等。CT三维重建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和内固定方式。
02.
MRI
主要用于评估软组织损伤,如肩袖撕裂、关节囊撕裂等,并可发现骨折合并的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MRI还可用于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内固定物的稳定性。
03.
Neer分型系统是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分型方法,根据骨折块的数量、位置及移位程度,将肱骨近端骨折分为四型。
Neer分型系统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预测骨折的预后,并指导康复训练。
I型为肱骨大结节骨折,骨块较小,附着于肩袖上,较少发生移位;II型为肱骨解剖颈骨折,骨折线通过肱骨头和干骺端之间,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骨块移位;III型为肱骨外科颈骨折,骨折线位于解剖颈下方,常伴有骨块移位和旋转;IV型为肱骨大结节和肱骨头同时骨折,骨块移位明显,关节囊和肩袖损伤严重。
Neer分型系统解析
04
治疗策略
PART
稳定的嵌插骨折
患者年龄较大,无法耐受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证。
对于手术风险较高或患者自身原因拒绝手术的情况。
患者拒绝手术
包括NeerⅠ型、部分Ⅱ型骨折。
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
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需优先治疗其他疾病。
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保守治疗适应证
如NeerⅡ型、Ⅲ型、Ⅳ型骨折,手法复位困难或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
如腋神经、肌皮神经或腋动脉损伤,需手术探查修复。
手术干预指征
移位明显的骨折
合并肩关节脱位
需手术复位并固定骨折,以恢复关节稳定性。
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需手术矫正畸形,恢复关节功能。
A
B
C
D
钢板内固定
适用于大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尤其是NeerⅡ型、Ⅲ型骨折。
内固定术式选择
关节置换术
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严重、关节面塌陷或肱骨头坏死的患者。
髓内钉固定
适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患者,如NeerⅣ型骨折。
微创内固定技术
如经皮锁定钢板、髓内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