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卒中后同侧偏瘫原因.doc
文件大小:312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卒中后同侧偏瘫原因

1.既往卒中:功能重建

概念:既往曾发生一侧脑卒中,迫使另一侧的神经功能重建增强,部分支配同侧肢体。

既往文献曾报道一例病例,患者因右侧基底节梗死,遗留左侧肢体轻度偏瘫,后发生左侧放射冠区脑梗死,未出现右侧肢体运动障碍,而左侧肢体瘫痪较平时加重。

机制:功能磁共振检查发现右手(非瘫痪侧)的抓握激活了左侧大脑半球的感觉运动皮层;左手(瘫痪侧)的抓握却增加了左侧大脑半球的更大区域的脑血流,包括感觉运动区、补充运动区和运动前区,但右侧大脑半球的脑区却没有激活表现。

结论:左侧大脑半球皮层重组以及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增强,促进初次脑梗死的恢复,而第二次梗死可能损伤了同侧下传的未交叉通路,导致先前已经恢复的左侧肢体偏瘫加重。

2.先天性锥体束不交叉

机制:查阅文献,发现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已证实部分患者缺少锥体束交叉,当皮质脊髓束在延髓水平未交叉,直接下传形成两个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两侧脊髓前角,从而出现同侧支配。

检查:先天性锥体束不交叉可通过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来证实。

共病:常常伴其他变异,譬如后颅窝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弯、Dandy-Walker畸形等。

3、Opalski综合征

概念:Opalski综合征是临床罕见的,伴同侧肢体无力的延髓背外侧梗死,是Wallenberg综合征的变异型。

定位: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损害延髓背外侧偏上部(病变区域不累及锥体束而无肢体运动障碍),Opalski综合征主要定位于延髓背外侧中下部,有时累及延髓背外侧的上端、小脑及高位颈髓。

鉴别点:与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鉴别点为累及锥体交叉后的皮质脊髓束,引起病变同侧肢体瘫痪。

图3.Opalski综合征的颅脑MRI+MRA?

4.岛叶第二运动区病变

机制:研究通过电生理实验发现,岛叶存在第二运动区及第二感觉区,支配该区神经纤维同侧与对侧呈相间排列,而岛叶第二运动区可支配双侧面部和肢体运动,所以发生于该区的梗死可为同侧或双侧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