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体系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传染病监测制度
02
病例报告流程规范
03
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04
应急响应处置方案
05
人员培训考核机制
06
信息系统建设要求
01
传染病监测制度
法定传染病分类标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严格管理的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等强制管理的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监测管理的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
病例定义
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等定义,用于指导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诊断依据
根据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制定诊断依据。
病例定义与诊断依据
主动监测
开展病原学监测、健康人群监测等,主动搜索病例,及时发现疫情。
被动监测
通过医疗机构的门诊、住院病例报告,以及社区、学校等场所的疫情报告,收集病例信息。
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机制
02
病例报告流程规范
首诊医生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负有报告责任,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明确责任
首诊医生在发现传染病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院传染病管理部门,不得隐瞒、谎报或延报。
报告要求
对于违反报告规定的首诊医生,将依法追究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和处分。
奖惩机制
首诊医生报告责任制
01
02
03
系统操作
电子直报系统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填写和提交。
电子直报系统操作标准
信息保密
电子直报系统涉及个人隐私和医院内部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
数据审核
电子直报系统应设置数据审核机制,对报告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疑似病例补报审核程序
反馈机制
审核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报告人和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审核标准
审核标准应根据传染病的特征、流行趋势和防控要求进行制定,确保审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审核流程
对于疑似病例,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补报,并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和确认。
03
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院内自查与交叉核对
各科室定期自查传染病报告情况,确保无漏报、错报。
医院内部多个科室之间进行交叉核对,提高数据准确性。
设立质控小组,对传染病报告进行定期抽查和全面质控。
科室自查
交叉核对
质控小组
审核制度
区县疾控中心对医院上报的传染病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数据完整、准确。
反馈机制
区县疾控中心定期将质控结果反馈给医院,提出改进建议。
奖惩机制
建立奖惩机制,对传染病报告质量高的医院给予表彰,对存在问题的医院进行通报批评。
区县疾控中心质控要求
漏报错报追溯机制
发现传染病错报情况,及时更正并重新上报,避免误导。
错报更正
建立传染病漏报追溯机制,对漏报病例进行追踪调查,确保数据完整。
漏报追溯
针对漏报、错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类似情况发生。
预防措施
04
应急响应处置方案
突发疫情分级响应标准
根据传染病疫情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确定响应级别。
根据疫情等级,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队伍、调配应急物资等。
及时、准确、客观地报告疫情信息,向公众发布防控知识和措施,维护社会稳定。
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
应急响应措施
疫情报告与信息发布
信息通报
根据疫情情况和防控需要,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通报疫情信息。
跨部门协作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形成防控合力。
信息收集与汇总
各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汇总,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跨部门信息通报流程
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采集适量的样本进行检测。
标本采集
采集的样本应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保存,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样本保存
将采集的样本及时送至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本送检
检测机构应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送检单位,并根据检测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
结果反馈
05
人员培训考核机制
新入职医护岗前培训
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要求、报告流程、报告时限等。
传染病知识学习
01
包括填写报告卡、病例分类、报告系统操作等。
传染病报告技能培训
02
岗前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确保新入职医护人员掌握相关知识。
考核与反馈
03
根据最新传染病疫情和防控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确保医护人员掌握最新知识。
培训内容更新
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参与度。
培训形式多样化
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传染病报告相关培训,加强医护人员对传染病报告工作的重视。
定期组织培训
季度专题强化训练
将传染病报告准确率纳入医护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与绩效挂钩。
设立考核指标
报告准确率绩效考核
对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