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预防医学专业健康教育课程的“三度”思政探索.docx
文件大小:44.12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7.52千字
文档摘要

预防医学专业健康教育课程的“三度”思政探索

赵晶刘宇珊张燕李思瑾

[摘要]在建设健康中国和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广州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的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高度、温度、难度的“三度”课程思政探索,以建构主义的认知弹性理论为基础,将多种教学设计和思想政治相融合,把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理论结合实际,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和实践策略。在此背景下,广州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开设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开展了具有高度、温度、难度的“三度”课程思政探索,为国家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认知弹性理论;健康中国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预防医学专业的卫生应急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202113699);2020年度广州医科大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防控形势下思政融合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4-0091-05[收稿日期]2022-06-10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是各类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1]。2017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接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育人中的主体作用。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2]。2020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更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及其专业人才培养。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

在大健康背景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旨在帮助健康教育者服务不同层次、背景的对象,选择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众的健康素养,促使个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提高疾病管理技能[3]。

(二)教学意义和未来影响力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教育已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宣教工作与预防医学密不可分[4]。2021年,根据调查可知,62.9%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以下简称公卫人)参与过健康科普活动[5]。因此,随着社会对健康教育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课程教学的關注也日渐提高。作为公卫人才的后备军,预防医学生经过优质健康的教育学课程培养后参加相应岗位工作,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善我国专业健康教育队伍的薄弱状况,深化大健康观念,还有助于提高大众健康水平,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3]。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健康素养人人有[6]。普及健康知识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非专业人士传播的“伪科普”、健康谣言往往引起公众不必要的焦虑,甚至造成健康威胁[7-8]。因此,高校教学应解读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及其背后的战略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普及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站在国家的层面自觉担负起职业责任和使命。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辩证统一的科学精神区分真伪,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帮助人民群众走出伪科学的陷阱。

2.健康科普工作与人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多种原因,公卫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意愿较弱,参与度较低[9-10]。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法,引导预防医学生关注国情和社会热点,聚焦人民健康问题,提高其进行健康科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人文情怀,让课程充满“温度”。健康教育工作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岗位胜任力的体现[11-12],然而调查显示,国内大部分高校健康教育课程采用传统理论讲授式培训模式,学生缺乏实践机会[13],导致就业后公卫人普遍缺乏专业科普技能、沟通和演讲技巧、多媒体应用技能等相关培训,对开展科普信心不足[5]。对此,提出在课程中设置有难度的健康教育任务,深挖临床医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整合医学、心理学、演讲与表达、多媒体软件应用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制作科普作品,开展科普活动,提高预防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二、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实践的策略探索

(一)课程思政策略

根据建构主义的认知弹性理论,从准备、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构建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践的策略(见图1)。

(二)理论基础

思想的构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