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的基础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感染控制措施
03
生命体征监测
04
特殊护理技术
05
应急处理流程
06
团队协作机制
01
基础护理原则
01
基础护理原则
PART
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和抢救设备,随时准备进行抢救。
抢救准备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皮肤颜色、温度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病情观察
01
03
02
全时监护要点
详细记录患者情况,与医生和其他护士进行准确交接。
记录与交接
04
体位管理规范
卧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选择合适的卧位,如平卧位、侧卧位等。
01
翻身护理
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02
肢体摆放
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03
床上活动
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体力恢复。
04
管路维护标准
确保各种管道固定稳妥,避免牵拉和脱落。
管道固定
保持管道通畅,避免受压、扭曲或堵塞。
管道通畅
定期更换和清洁管道,防止感染。
管道清洁
对各种管道进行明确标识,包括管道名称、留置时间等。
管道标识
02
感染控制措施
PART
进行严格的外科洗手或使用消毒手套。
无菌操作前
更换手套并进行手部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接触不同患者之间
01
02
03
04
需要进行手部消毒,至少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洗手液搓洗双手。
接触患者前后
及时更换手套,并再次进行手部消毒。
接触污染物品后
手卫生执行流程
采用接触隔离,穿戴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
接触传播疾病患者
采用飞沫隔离,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面罩等防护用品。
飞沫传播疾病患者
采用空气隔离,佩戴N95口罩等呼吸防护用品。
空气传播疾病患者
01
03
02
隔离技术应用场景
采用血液/体液隔离,穿戴防护服、乳胶手套等。
血液/体液传播疾病患者
04
一般患者区域
每日至少消毒一次,包括床栏、床头柜、椅子等家具。
接触传播疾病患者区域
每次患者出院后,对其接触过的物品、环境进行全面消毒。
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区域
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并定时通风换气。
血液/体液传播疾病患者区域
每次患者出院后,对其接触过的物品、环境进行终末消毒,并严格执行清洁程序。
环境消毒频率
03
生命体征监测
PART
观察患者心率快慢、节律是否规整,心率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定期测量患者血压,关注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的变化,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外周血管阻力。
反映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压力变化,有助于判断血容量、心功能与血管张力。
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以评估心肌受损情况。
循环系统监测指标
心率及心律
血压
中心静脉压
心肌酶谱
呼吸功能评估方法
呼吸频率与节律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快慢、节律是否规整,以及有无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等症状。
02
04
03
01
血气分析
测定动脉血中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以评估患者通气和氧合功能。
动脉血氧饱和度
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了解患者血氧水平,及时发现低氧血症。
呼吸肌力量与呼吸运动
观察患者呼吸肌的收缩力、呼吸运动幅度等,以评估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情况。
定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清醒、嗜睡、昏睡、昏迷等,以判断脑功能受损程度。
意识状态
检查患者肢体肌力、肌张力及腱反射等,以评估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和恢复情况。
肢体活动
观察患者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以评估是否存在脑疝、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瞳孔变化
01
03
02
神经系统观察重点
评估患者触觉、痛觉、温度觉等感觉功能,以发现神经系统受损的蛛丝马迹。
感觉功能
04
04
特殊护理技术
PART
气道管理操作规范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采用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的体位,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
气管导管护理
定期更换气管导管,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堵塞或脱落。
呼吸机辅助通气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监测血气分析指标,确保患者通气效果。
气道湿化
使用雾化器或气道湿化装置,保持患者气道湿润,避免痰液粘稠。
压疮预防与护理
定期翻身
对患者进行定期翻身,避免局部长期受压,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
皮肤清洁与干燥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和干燥,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和衣物。
压疮风险评估
对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局部减压与保护
在压疮好发部位放置减压垫或支撑物,避免局部受压。
肠内营养剂选择
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和消化功能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剂。
喂养管护理
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妥善固定喂养管,保持喂养管通畅。
输注速度与量
根据患者胃肠道承受能力和营养需求调整输注速度和量,避免引起腹泻或误吸。
肠内营养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营养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