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对分课堂与CBL结合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docx
文件大小:42.5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6.34千字
文档摘要

对分课堂与CBL结合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吴娟张鹤冯桂林

[摘要]为提高高校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探讨结合对分课堂与CBL教学模式在医学本科生“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效果。选取皖南医学院2018级和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共计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传统教学模式组和“对分课堂+CBL”教学模式组,统计分析各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与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及教学效果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在对分课堂中引入CBL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关键词]对分课堂;CBL教学法;病理生理学;教学满意度;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2020年度皖南医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对分课堂与CBL教学模式结合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2020jyxm1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7-0161-04[收稿日期]2022-06-24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本科生的必修桥梁课程,其不仅理论性强,实践性亦较强。在“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如何更高效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逐步完善其临床思维至关重要。目前“病理生理学”教师偏向理论知识灌输与宣讲类传统教学方法,该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教师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难以囊括万象,因此如何在现有教学模式中不断升华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亟待进一步改进。本着当前在教育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强调加强课程整体设计,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金课”的目标,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需要。探索新型“病理生理学”教学手段并以此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

“对分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旨在不断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其强调在学生之间开展课程相关知识的讨论或辩论,由此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在对分课堂结合病理生理学相关临床病例设计问题,从我校临床医学本科“病理生理学”课程中选取部分章节进行“对分课堂+CBL”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以此摸索有效新型病理生理學教学模式[1-2]。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8级和2019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共计120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对分课堂+CBL”教学模式组,n=60)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组,n=60),实验组学生男女比例为21∶39,平均年龄(20.1±0.4)岁;对照组学生男女比例为24∶36,平均年龄(20.5±0.3)岁;二组带教老师相同。经统计分析,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摸底考试成绩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二)教学方法

1.确定教学内容。二组均选用王建枝、钱睿哲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第9版教材,选取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章节《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为教学内容。

2.临床案例选择。临床案例选择和问题设计:根据教育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大纲要求,紧扣授课章节讲授重点、难点和理论要点设计案例,包括病例资料(病史、症状、体征、化验和检查)、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等。依托课程知识点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该病的发病机制和转归。

3.教学过程。实验组采用“对分课堂+CBL”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如下:(1)教师课堂讲授章节中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明确教学方法及目的,同时以每组5~6人分组。案例分析前小组内成员分配好各自目标与任务,例如大叶性肺炎的病例,小组成员分别从疾病症状、发生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面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既能节省时间也能有的放矢,同时还能锻炼团结协作能力。(2)做好下次上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将案例提供给学生,学生查看线上课件、视频及教学资源等,对案例中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巩固教师课堂所授知识,归纳并总结。每名小组成员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再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3)课堂讨论与汇报。课堂讨论是“对分课堂+CBL”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要求班级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交流、共同探讨以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了,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每一个案例由各小组中一位学生负责汇报总结本组的讨论结果并行案例汇报。汇报完毕后教师对病例相关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讲解,并针对学生课堂表现给予适当评价。(4)课后总结分析。课程结束后,教师发放问卷调查,总结教学经验,凝练成果。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