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肿瘤CT诊断诊疗规范与影像解析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垂体肿瘤基础认知
02
CT检查技术规范
03
特征性影像表现
04
鉴别诊断要点
05
标准化报告撰写
06
临床应用价值
01
垂体肿瘤基础认知
鞍区解剖定位要点
6px
6px
6px
位于颅底中央,蝶骨体上方,形状如马鞍,内包含垂体腺。
蝶鞍区
位于蝶鞍两侧,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等重要结构。
海绵窦
连接垂体和下丘脑,是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垂体柄
01
03
02
位于蝶鞍上方,是视神经交叉的重要部位。
视交叉
04
常见病理分型特征
垂体腺瘤
最常见,多为良性,分泌激素过多引起相应症状。
01
垂体细胞瘤
较少见,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具有分泌功能。
02
垂体腺癌
恶性,生长迅速,易转移,预后不良。
03
垂体瘤卒中
瘤体突发出血、坏死,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04
典型临床表现
激素分泌异常
压迫症状
垂体功能减退
急性垂体卒中
如泌乳素瘤分泌过多泌乳素导致女性停经、泌乳;生长激素瘤分泌过多生长激素导致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如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复视等。
如性欲减退、毛发脱落、乏力、低血压等。
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昏迷等症状,需紧急处理。
02
CT检查技术规范
扫描层厚
建议采用薄层扫描,层厚设置为2-3mm,以获取更详细的垂体肿瘤影像信息。
扫描范围
应包括整个垂体窝及周围结构,如鞍上池、鞍旁、海绵窦等,以确保无遗漏。
扫描角度
根据需要调整扫描角度,以清晰显示垂体肿瘤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重建算法
建议使用高分辨率算法进行图像重建,以提高图像质量。
扫描参数设置标准
动态增强扫描方案
扫描时机
注射对比剂后,建议在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及延迟期进行多次扫描,以获取最佳的肿瘤强化效果。
扫描速度
评估指标
动态增强扫描时,应保证扫描速度与注药速度相匹配,以便捕捉到最佳的肿瘤强化时相。
通过动态增强扫描,可观察肿瘤的强化程度、强化模式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1
2
3
对比剂使用指南
垂体肿瘤CT检查通常使用碘剂对比剂,如碘海醇、碘普罗胺等。
对比剂类型
根据患者体重和扫描部位,合理计算对比剂剂量,以保证图像质量。
对比剂剂量
在注射对比剂前,应了解患者过敏史,做好过敏反应抢救准备,确保患者安全。
过敏反应处理
03
特征性影像表现
囊变与钙化特征
01
囊变
垂体肿瘤在CT上常表现为低密度区,囊变是垂体肿瘤常见的病理特征之一,囊变比例较高时可表现为低密度影。
02
钙化
垂体肿瘤钙化较为常见,多为颗粒状或点状钙化,有时可呈蛋壳样钙化。钙化程度和范围对垂体肿瘤的良恶性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强化方式分析
垂体肿瘤在CT扫描早期出现强化,主要是由于肿瘤血供丰富,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早期强化程度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
早期强化
渐进性强化
强化不均匀
垂体肿瘤的强化程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称为渐进性强化。此特点有助于区分垂体肿瘤与其他脑内病变。
垂体肿瘤强化多表现为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肿瘤内部血供不均、囊变、坏死等因素所致。强化不均匀是垂体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
垂体肿瘤向鞍区生长,可导致鞍区形态改变,如鞍背骨质侵蚀、鞍底下陷等。这些改变有助于判断垂体肿瘤的生长方式和侵袭范围。
周围结构侵袭征象
鞍区形态改变
垂体肿瘤生长过程中,会压迫周围结构,如视交叉、海绵窦等,导致这些结构受压移位。观察这些结构的移位情况,有助于判断垂体肿瘤的生长方向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邻近结构受压移位
垂体肿瘤向上生长可压迫室间孔,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脑积水。在CT上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大,脑积水程度轻重不等。这一征象有助于判断垂体肿瘤的严重程度及是否需要紧急处理。
脑脊液循环受阻
04
鉴别诊断要点
Rathke囊肿鉴别
病变部位
囊壁情况
密度特点
邻近结构
Rathke囊肿通常位于鞍内或鞍上,垂体前后叶之间,形态规整,呈圆形或椭圆形。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与脑脊液相似,边缘光滑无钙化。
囊壁薄而均匀,无壁结节或强化。
不侵犯鞍上池及海绵窦,但可压迫垂体,引起垂体低平。
病变部位
颅咽管瘤多位于鞍上,可侵犯鞍内并向上生长,形态不规则。
钙化表现
颅咽管瘤常出现钙化,且钙化形态多样,可呈蛋壳样或斑块状。
囊壁与实质
颅咽管瘤囊壁较厚,囊内可有分隔,囊内容物密度不均匀,常出现囊变、出血和坏死。
相邻结构
可侵犯邻近脑组织,如视交叉、下丘脑等,导致相应症状。
颅咽管瘤CT差异
动脉瘤特异性表现
动脉瘤部位
动脉瘤可发生在脑动脉的各个部位,以颅内动脉分叉处多见。
01
形态特征
动脉瘤形态多样,可为囊状、梭形或不规则形,瘤体常向外突出。
02
瘤壁与强化
动脉瘤瘤壁较薄,瘤内血液密度与正常血管相似,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