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动物生理学模拟考试题+答案(附解析)
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由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B、此起特定感觉
C、维持大脑清醒状态
D、是所有感觉的上行传导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的中线核群等非特异性核团。这些核团发出的纤维,经多次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由于该系统没有专一的感觉传导功能,因而不能引起各种特定感觉,所以选项B错误。它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选项A错误。它不是所有感觉的上行传导道,选项D错误。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维持大脑清醒状态,选项C正确。
2.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着电位差现象称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去极化
D、复极化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极化是指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状态。去极化是指膜电位绝对值减小的过程。复极化是指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超极化是指膜电位绝对值增大的过程。题目描述的是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现象,即极化状态。
3.减压神经传入冲动是
A、控制信息
B、受控系统
C、反馈信息
D、控制系统
正确答案:A
4.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
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Cl-内流
C、突触后膜超极化
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突触后抑制是由于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因而不容易发生兴奋。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Cl?通道开放,Cl?内流,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与突触后抑制时的膜电位变化相反,所以不会出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而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在突触后抑制时也会有递质释放;突触后膜Cl?内流是导致突触后抑制的关键机制之一;突触后膜超极化是突触后抑制的表现形式。
5.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不衰减性扩布
B、“全或无”现象
C、脉冲式
D、其大小与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量成正比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电紧张传播的特点,其大小与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量成正比。不衰减性扩布是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和脉冲式也是动作电位的特点。
6.唾液中除含有唾液淀粉酶外,还含有
A、肽酶
B、麦芽糖酶
C、蛋白水解酶
D、溶菌酶
E、凝乳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唾液中除了含有唾液淀粉酶外,还含有溶菌酶,溶菌酶具有杀菌等作用。
7.下列有关中枢抑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枢抑制的产生不需外来的刺激
B、抑制也可以扩散和集中
C、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
D、抑制也可以总和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抑制也可以扩散、集中和总和,且其产生可以由外来刺激引发,也有自身内在机制等情况,并不一定不需外来刺激,所以A选项叙述错误。
8.平静呼吸时,在哪一时段肺内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A、吸气初
B、呼气末
C、吸气末
D、呼气初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过程,吸气初,胸廓扩大,肺容积增大,肺内压下降,低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是被动的过程,呼气初,肺内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排出肺。呼气末和吸气末时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所以吸气初肺内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9.使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的情况是
A、CO中毒
B、CO2分压增高
C、O2分压增高
D、PH增高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当O?分压增高时,氧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而CO中毒时,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O?大得多,会占据血红蛋白的结合位点,使血红蛋白不易与氧结合;CO?分压增高会促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pH增高时,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也会降低,不易与氧结合。
10.妊娠期乳腺发育主要是由于
A、生长激素的作用
B、雌激素、孕激素与催产素的作用
C、雌激素的作用
D、催产素与催乳素的作用
E、雌激素与生长激素的作用
正确答案:E
11.果糖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A、主动转运
B、入胞作用
C、易化扩散
D、渗透和滤过
E、单纯扩散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果糖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易化扩散,它是借助载体蛋白的顺浓度梯度的转运方式。
12.吸收铁最快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空肠
C、结肠
D、回肠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十二指肠和空肠是吸收铁最快的部位。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胃内酸性环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