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当代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ocx
文件大小:40.49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3.33千字
文档摘要

当代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刘云,刘倩,丁坤

(1.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a.学前教育系;b.语言文学系,河北石家庄050228;2.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北邢台054001)

地方高校大学生能否实现更好、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事关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切身利益,同时关系着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1],在人数规模和增量上均持续突破历史记录。可以说,地方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针对该现实情况,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署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明确指出要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的放矢开展就业指导,不断强化就业育人实效,引导毕业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岗位[1],以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地保障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等,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基于上述问题,课题组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深入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就业的感受认识、选择倾向等心理状态,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期为促进和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向好发展,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正在加速复苏。然而,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未恢复到较高水平,各单位用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就业市场扩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仍待提升。受此现实情况影响,当前大学生群体在谈及对未来就业的直观心理感受时,普遍认为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或“不容乐观”等,对于未来就业表现出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恐惧就业的心理状态。

伴随着就业心理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对未来经济发展及就业市场变化的风险意识随之逐渐增强。调查结果显示,在谈及“影响自己就业选择的最主要决定因素”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普遍由之前最为重视的“薪资收入水平”,转变认为当下最重视的是“工作稳定程度”;在针对“理想就业单位及工作岗位的选择”方面,该群体学生普遍将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岗位”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相对而言,选择“个体或民营企业”工作岗位的人数则普遍较少。此外,为更好地规避就业风险、确保未来稳定,大学生普遍将一边准备升学考试、一边寻找工作机会作为自己应对未来的两手准备,这也从另一侧面或角度体现出地方高校大学生面对未来力求稳定的就业风险意识。

在谈及“如果升学考试失败,不得不面向就业市场时的打算”问题时,不少大学生表示可以接受暂缓就业,一边准备升学考试“二战”,一边寻找符合自己预期的工作机会。也就是说,不少大学生对毕业后在较长一段时期没有正式和相对稳定工作的“就业空窗期”持明显的认可态度。在谈及“就业空窗期的生活费用”等问题时,多数回答“靠家里支持”,仅有极少数表示“通过打零工或兼职”的方式自我支持。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家庭环境与过去相比更加优越,之所以能够接受“缓就业”“慢就业”,大多是因为家庭经济收入和物质条件较好,能够继续为其提供坚强后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焦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会削弱其就业的紧迫感和愈挫愈勇的奋斗激情和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批具有依赖、等待心态的“懒就业”学生[2]。

在能力短板方面,地方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就业能力偏弱,对是否具有满足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和能力要求普遍信心不足。由于在学期间到工作岗位一线进行现场实践的机会较少,部分实践活动只能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机械化地观摩学习,因而该群体学生缺乏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及经验,所学内容也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无法转化成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因此,多数学生对未来是否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本领恐慌”和“能力自卑”情绪,在短时间内迅速弥补能力短板、提升就业能力的意愿和诉求较为迫切。

在针对“偶发和突发事件对当前学业和未来就业影响”的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现出较为茫然和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自述应对偶发或突发事件的适应和调整能力欠佳且信心不足。此外,日益增长的就业和升学双重心理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在不断消磨着该群体学生的就业幸福感和职业认同感,使其在应对突发事件挑战时缺少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反而表现出消极的怠惰情绪。因此,应帮助学生提升就业风险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危机中看到新机、在变局中找到新局。

由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与社会需求之间缺乏信息传导机制和沟通渠道,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脱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学校是相对封闭的环境,在机构组织、工作运行、管理评价等方面有独特的文化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