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体验法在“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西安思源学院文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目标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了解幼儿、评价幼儿、指导幼儿发展。笔者通过对陕西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以“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大纲、课程进度安排、课程设计等文件为资料进行分析,以主讲教师团队及学生为访谈对象,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展开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庞大,既包括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也包括在此基础上针对儿童特殊的年龄特征即发展规律展开的探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讲授内容任务量大,学生接受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中“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以知识目标为主,偏重于对儿童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缺少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现代化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方面较欠缺。在技能目标方面,很多教师甚至认为课程没有技能目标,不能在实际教学中将技能目标分解变成实践步骤,因此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无助感。
由于“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理论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围绕教材循序渐进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以应试为导向对知识进行记忆。有些教师也会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案例通常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案例,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属于缺乏认知的假性兴趣,即学生由于对心理学的认知偏见,认为儿童心理学的关注点是对非常态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干预,因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些兴趣并不是真正指向学前儿童心理学本身,而是对想象中的极具故事性的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当学生真正了解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内容之后,才发现课程的关注点是儿童普遍的心理现象,而非常态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并不占据课程内容的核心地位,因此,这一阶段的兴趣属于假性兴趣。第二阶段属于全面认知后的一般兴趣,即学生发现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普通儿童的普通心理及行为的产生与其发展规律,并没有想象中神秘,因此,更多的关注点指向课程任务、考试成绩、学分等,属于外部动机。第三阶段为综合学习之后的低兴趣阶段,即学生缺乏对儿童心理及行为的直接认知经验,纸上谈兵并不能唤醒其真情实感,学生在儿童观及教育观的内化方面缺乏有效机制,从而产生了学习无助感,这时外在动机已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急需采用有效方式来唤醒学生的内在动机。
“适切性”是一个学术名词,是英文单词relevance的翻译。“适切性”曾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报告书《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意为“针对性”,后来被学者翻译为“适切性”。目前,国内学者在教育研究领域大量采用“适切性”这个学术名词,主要用来描述某事物与周围环境中的各类因素之间的匹配程度。笔者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的初级阶段,通过理论分析及文献查阅,寻找与“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高度适切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情景体验法应用于“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具有较高的适切性。
情景体验法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英国海上训练学校提出的outwardbound概念,是指在特殊环境中通过模拟困境,让学员获得深刻体验的训练方式。二战结束后,阿伯德威海上训练学校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借鉴并保留下来,并融合了现代管理、成功学、哲学等理念和方法,渐渐被应用于课程教学。具体而言,情景体验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者将情景体验法应用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证明,情景体验法在中小学各类课程如语文、英语、地理、德育、计算机等课程中都具有较好的效果[1]。目前,各类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课程教学改革,情景体验法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有学者在心理学基础教学中创设情景,通过情景体验法让抽象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变得具体且形象易懂,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情景体验教学法应用于“药物学基础”教学中,契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有利于指导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护患沟通能力,能让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2]。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将“认知”内化为其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情景体验法符合情绪与认知关系原理。依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个体的情感和认知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情感对认知具有较强的驱动、强化和调节的作用,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