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教案 13第十三章 意义力.docx
文件大小:26.13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2.58千字
文档摘要

授课题目

第十三章使命意义知行合——意义力

教学内容

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为何追寻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如何构建生命的意义?

教学时数

2

授课地点

教室

教学条件

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室

知识目标

理解生命意义的概念;

2.了解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掌握构建生命意义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在理解生命意义的基础上思考自身的生命意义;

2.能学会构建自身的生命意义。

素质目标

认识到寻求生活意义的努力是人最原始的推动力量,生命是独特的,认识越深入,生命意义越深刻;

2.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个人价值观,积极面对生活。

重点

如何构建生命的意义

难点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演示、讨论、活动

课程资源

教材:《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闫红霞?樊富珉

精品课:学银在线《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闫红霞?

课程网址:

/course-ans/courseportal/240904268.html

备注

使命意义,知行合——意义力

一、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导入

完成课本上“头脑风暴”内容,请2-3位同学分享。

阅读教材案例:《踏上自己的旅程》。

引导学生思考:王小宝现在面临着怎样的心理困扰?

教师解读:北大博士徐凯文曾提出“空心病”的概念。讲解“空心病”的概念,引出生命的意义。

(二)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生命意义的概念:生命意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的、目标的认识和追求,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独特的目的或者核心的目标,人们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并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努力去做一些事情。

弗兰克尔认为寻求意义是人类一个基本的动机。

塞利格曼认为生命的意义来自归属感、致力于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从内在发展出更好的自我。

课堂活动:生命线。

学生讨论:画完生命线,可以与你的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

对比已经过去的人生之路和未来要走的路,你有何感想?

当把生命线画完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有多少快乐事情和痛苦的事情,对这些事你怎么看?它们对于现在的你以及你今后的人生之路有着怎样的影响?

现在,你如何理解生命的“长度”与“宽度”?

教师解读: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

完成教材本章节后的《生命目的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命意义感。

(三)为何追寻生命的意义?

1.生命意义对人类的重要功能有四种:

(1)为我们提供生活的目标;

(2)提供了评判我们行为的价值和标准;

(3)提供一种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感;

(4)提供自我价值感。

2.生命意义的缺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缺乏生命意义是产生心理问题和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很多心理问题都源自生活的空虚感和价值观的矛盾。

3.拥有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越强,其偏执的想法越少,对生命越热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较少有焦虑紧张和恐惧感;

(2)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弹性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个体生命意义感的提高,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复原力也会更高;

(3)大学新生在感知到较多的日常烦心事后,高拥有意义新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低拥有意义新生的心理适应状态会变差。

观看视频:动画短片《HAPPINESS(幸福)》

教师讲解:在追求和探索幸福生活过程中,有两种幸福观值得探讨:强调寻求快乐和舒适,重视当下的快乐且倾向于避免负性情感的幸福;综合性的幸福取向,强调幸福是通过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发挥自我价值,在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中实现的,看重的是更长期的幸福。

探求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获得长期的幸福。

阅读案例故事:《三个工人砌墙》

教师解读: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有选择和赋予事物意义的能力,能够赋予每件普通平凡的小事以意义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不会只看到眼前的困境而碌碌无为,体验到更大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促使自己达成更大的目标,从而成就辉煌的人生。

(四)如何构建生命的意义

1.珍视生命

同学们根据教材“学海泛舟:主题活动”,画出自己的生命树,并标注树中每一部分的内容,画完之后组内分享。

2.从人生发展阶段中探寻意义

课堂畅所欲言:你如何理解“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这句话?

孔子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成年初期(18~25岁),也就是大学阶段的基本危机是亲密对孤独。

教师讲解:每个人生阶段似乎有自己的主题。当思考生命的意义为何时,不妨观察自我的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