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docx
文件大小:41.51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5.89千字
文档摘要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闫世程胡亚辉刘婕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为解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教学方法固化单一、考核方式简单落后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方法,革新线下授课知识点,激活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丰富内涵完美契合。同时,建立线上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开展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深入分析学生线上学习规律,构建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为导向,满足“持续提升,闭环反馈”要求的课程教学质量科学评价机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和课程建设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流课程;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1年度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项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2022年度天津理工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新工科视角下一流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No.ZD22-12GJ)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7-0109-04[收稿日期]2022-08-0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主要学习有关金属切削基础理论、机械制造工艺设备、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以及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重要内容。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原理、机床、切削质量分析和工艺路线拟定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所学制造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培养合格的大国工匠打下坚实的基础[1-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迫切需要对目前的课堂授课模式进行革新。国内高校相关学者已从多方面开展对工科专业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改革创新研究。吴尽哲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网络授课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教学过程和课程思政的网络教学方法。曹宇等[4]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直播教学特点和课程思政内涵,提出了“设计、实践、评估和改进”的应用型本科课程质量管控体系,以期达到线上直播教学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詹友基等[5]为了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对专业人才更高、更全面的工程能力要求,通过专题案例教学改革方法开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和学习效果。黄为民等[6]将多元兴趣驱动教学方法应用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能够解决教师授课过程枯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等难题,有效推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高质高效教学。

本文在总结现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基础上,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工科发展需求,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引领,融合课程思政丰富内涵,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一流本科課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进行线下项目驱动式教学设计,通过增强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整合雨课堂、智慧树等线上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构建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为导向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科学评价持续提升机制。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为课堂理论授课、观摩实验操作、课后提交作业以及期末闭卷考试。传统的工科专业课程授课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存在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课程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方法固化单一,学生认知有限难以建立概念模型

基于传统工科“填鸭式”课程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对车削刀具、数控机床、工装夹具、工艺规程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的形象认知,很难理解刀具空间角度与基准平面之间的关系、工装夹具与数控机床的定位关系以及机械零部件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等。同时,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学生可能无法与教师当面交流课程学习体会,这会抑制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阻碍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难以适应新工科时代需求和一流本科建设要求

课程主要内容(诸如车削刀具角度三维模型、滚切斜齿圆柱齿轮原理、加工误差的正态分布统计分析以及工艺尺寸链计算等)已落伍于机械行业目前主流技术发展,没能有效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工程技能生疏,专业能力不足以胜任工作岗位需求。

(三)课程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缺少过程性评价考核内容,试卷分析不足教学整改不到位

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教师通过卷面分数来判断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优劣,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偶然误差性,学生可能由于生理、心理、人为外界因素等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影响对课程教学的客观公正评价。这时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