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专硕“一线、五路径”人才培养体系
[摘要]针对农业院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爱农思想薄弱、知行分离,培养方案不能满足新工科、新农科的发展需要,以及缺乏专业的联合培养基地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等问题,构建了“一线、五路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提升爱农情感,强调知行合一;以“五路径”为抓手,构建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采用该培养体系,山东农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创新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知农爱农情怀更加深厚,更多的毕业生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实践表明,“一线、五路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在农业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机械工程;农业院校;专业学位硕士;产学研用;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Z2021168)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09-0000-04[收稿日期]2022-11-20
我国农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围绕“农”字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1]。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装备,提高农机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现代农机装备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之一[2]。因此,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懂农业、爱农业、能创新的机械工程人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必须对农业院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体系进行调整。
一、主要问题
目前,农业院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热爱农业的思想薄弱,存在知行分离等问题。农业院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了解农业、热爱农业的思想薄弱,从事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意愿低,农村人才资源不足,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严重[3]。此外,存在实践不足、理论基础薄弱、科学素养低下等问题,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当前农业农村战略背景下提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初衷相背离。
第二,培养方案未能满足新工科、新农科的发展需要。以往的培养方案参照机械工程学术学位硕士培养方案制定,在学习过程、学分要求、毕业论文等方面针对性不强,缺乏针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需求的课程和环节。研究生导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新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在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比较消极,部分课程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实际操作性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机械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缺乏专业的联合培养基地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原有的校企合作交流是临时状态,难以将培养机械专业学位硕士的实践能力作为校企合作的中心内容。建设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基地建设规范化模式,是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问题。另外,双重导师制度存在缺陷:对校外导师的管理不专业,高学历年轻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仍停留在学术理论方面。
课题组前期对农业机械类人才培养进行了创新与探索,构建了基于“九路径”的“三驱动三目标”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为构建“一线、五路径”农业院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一线、五路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一线”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培养“知行合一”的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五路径”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修订面向新工科、新农科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产学研运用联动,建立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和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设以山东省产业专家为核心的企业领导队伍;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激活国际合作平台。实践表明,该培养体系在实现共赢、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的同时,也支持了企业的发展,实现协同育人,培养适应乡村振兴产业需要的人才,提高了农业院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突出知行合一核心理念,助力乡村振兴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热爱农业的情感。
以“三农”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学科优势,围绕家国情怀、敬业精神、科学精神等,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各门课程守好渠、种好田,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推动专业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积极引导学生知农、爱农。
2.强调知行合一,推进农村建设。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涉农领域科研创新研究,协助导师探索智能化农业机械,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理论运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乡村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