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机械类专业课思政元素融入实践.docx
文件大小:43.61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6.79千字
文档摘要

机械类专业课思政元素融入实践

奚卉马晓丽张效伟

[摘要]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关系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成败,融入不好会起到反作用。教师应从自身思政建设入手,让正确的价值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自然流露,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和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认同,唤起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民族文化的敬仰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首先阐明了机械类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了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其次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从制图导论、手工绘图、画法几何和机件表达四个方面,探讨了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手段和策略,为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专业课程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东省教改课题重点项目“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的成果导向多元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Z2020046);2020年度青岛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思政教育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F2020-1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07-0113-04[收稿日期]2022-04-06

根据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开展课程思政不仅是高校教师的育人使命,也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2]。通过教师对相关思政要素的识别与提取,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3]。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效果的好坏关系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成败,融入不好甚至会起到反作用[4]。梁莹[5]指出让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王丽丽[6]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结合本行业中的职业操守和文化内涵来进行,邱秋云[7]提出利用行业中的先进励志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见课程思政教学的成败不仅在于课堂教学中有无思政元素,更在于思政元素怎样融入以及融入效果的好坏。因此,需要寻找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恰当路径,竭力提升融入效果。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绝大多数高校设有机械类专业,修读人数众多,影响面广,因此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课题。对2020级青岛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65位学生的调查显示,有26.1%的学生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机械类专业,有34.8%的学生是志愿调剂、父母代选或亲友推荐,还有39.1%的学生是在不了解机械类专业的情况下任意选了本专业。2021年越来越多的省市实行“专业(专业类)+学校”的填报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专业选择被调剂的现象。调查显示,2021级机械类专业76位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志愿调剂、亲友代选及自己任选的比例分别为30.5%、12.6%、24.3%和32.6%,其中在不了解本专业的情况下任意选择的比例最高,而大一就打算转专业的学生比例达到了9.5%。

可见,有相当一部分机械类专业新生对机械类专业并不了解,不是自愿选择本专业。此外,网上有一些资讯信息认为机械相关专业学习苦、工资低、工作环境差。在这种学业背景和社会环境下,部分学生在后續的学习中或多或少会产生厌学情绪,即便能够顺利毕业,对机械类行业也缺乏认同感,面对技术工作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社会和国家缺少奉献情怀。因此,有必要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坚持和完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做法,结合制造行业、民族文化和国计民生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成为有使命担当的“大国工匠”。

二、思政元素融入路径探讨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通过课程育人实践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理想信念又有扎实学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所谓“育人先育己”,作为教师,需要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有没有做人做事的道德情操?有没有在专业实践上的扎实学识?有没有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若教师丧失信念,怎能教出有理想信念的学生?若教师不爱钻研,怎能教出爱岗敬业的学生?若教师对学生没有爱,怎能教出诚信友善的学生?若教师不爱国,怎能教出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课程育人实际上更多展现的是教师自身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家国情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专业素养。教书可以修饰语言、隐藏自己,但育人则需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亲身示教胜于千万言传。教师自身的修养、理想信念和对中华文化、中国道路的切身认同是思政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政的引入应先从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入手[8],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然而,课程思政并不是让教师本身成为课堂的中心,而是让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等,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及其传授知识过程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