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小教全科生英语阅读活动设计.docx
文件大小:41.6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4.69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小教全科生英语阅读活动设计

曹建辉,田娅丽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英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91)

小教全科生(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的学生)是以初中为起点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学生更倾向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阅读学习中,教师在讲解单词、语法的基础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学生缺少制订阅读计划、选择阅读策略、反思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在教学中使用元认知理论指导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可以提升小教全科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小教全科生毕业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引领。

我国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使学生具有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语言技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阅读技能是英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基本的语言技能。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有效阅读才能积累大量词汇并掌握语言规则,为之后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其他语言技能。

阅读是通过信息定位、信息理解、评价和思考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实现阅读素养提升的认知过程。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读者需要基于文本阅读建构意义获得知识,并利用阅读模式的特点对文本进行审视与思考。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元认知理论的重视[1]。元认知是对自我认知过程的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元认知知识对学习内容进行计划、监控、调节、评价等,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

美国的发展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元认知这一概念,他认为元认知是学习者对任何知识和认知活动等方面的认识和调节[2]。元认知概念已被国内外外语教学研究者纳入研究框架,其研究目的是引导学生熟悉外语学习过程,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学习任务的性质和完成任务所需的策略,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测和调节进行反思和纠正,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

元认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要求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阅读教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应用必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元认知理论中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在外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建立在计划基础上的控制才能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精准分析和合理保障,让建立在控制基础上的调控目标更加明确且针对性强。

在阅读过程中,元认知知识是指自己阅读特征方面的知识,包括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与他人阅读能力的差异、自己的阅读背景知识、自己的阅读动机等方面的了解[3]。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这里的元认知知识指的是学生对于影响自己阅读学习活动因素的理解[4]。

阅读活动中的元认知体验包括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阅读阶段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有助于使阅读者对自我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阅读水平的认识更清晰,能更有效地选择和监督阅读材料的使用[5]。

在阅读这一认知过程中,元认知活动表现在:读者依据自身阅读需求,根据自己对文本类型、阅读工具等的认识,以及对文本内容质量、阅读进展等的体验,利用对阅读路径的计划、阅读进程的监测、阅读策略的调节,不断地调节自身的阅读活动以实现个人目标[2]。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熟知自己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新的方法和机会,并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规划,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目标—任务—问题—评价”循环教学流程,能够有效地为阅读者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目前,大多数阅读课采用读前、读中、读后的教学方式。其中,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环节,目的是激活背景知识,激发阅读兴趣,为后续阅读做准备;读中阶段主要为分析文章结构,理解并整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信息,是培养阅读技能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核心阶段;读后活动的重点是巩固阅读技能,理解和深化文本信息与观点。

读前活动的设计目的是为读中活动做准备,其中包括语言知识储备、相关话题背景知识准备,以及阅读技巧知识准备。对上述内容的认知是英语阅读中元认知知识的积累,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的学习让读者对自己在英语阅读中的表现有更清晰的了解,这是元认知体验。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发生了变化,读前活动可以安排在线上进行,为课堂教学节省更多的时间。借助互联网学习平台,教师上传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音视频、英语阅读技巧讲解视频及电子阅读材料等,为学生创建网络学习社区[6]。这些资料有些是由教师自己制作的,有些是在慕课平台上精心挑选的内容。学生可以使用账号登录学习通平台,在线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教学相关背景材料,完成小测验,并在互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困惑。教师和其他同伴可以在论坛中帮助学生解惑,通过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建立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