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博士“申请—考核”制招生导师自主权发挥机制探究.docx
文件大小:42.24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6.07千字
文档摘要

博士“申请—考核”制招生导师自主权发挥机制探究

郭正宇马亮闫永帅

[摘要]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主要包括个人申请、资格审查、材料评议、综合考核、科学录取等五个环节。和传统的普通招考方式相比,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过程中导师拥有的自主权更大。主要针对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过程管理中导师自主权发挥激励与约束机制开展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分析国内部分高校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案例,就如何更好地规范和发挥导师自主权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期对进一步健全和优化博士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导师自主权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新形势下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选拔方式中导师作用发挥机制研究”(2020YB0203);2021年度电子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研究支持计划项目“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方式中的评价机制研究”(SYLYJ202120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3-0000-04[收稿日期]2022-09-30

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是国际上高等学校通用的博士生招生选拔形式[1]。随着我国博士生招生、培养、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选拔的需求,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国内名校在2003—2007年开始了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方式招生的探索[2]。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3]中明确了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国内更多高水平大学进入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试点行列。有研究数据表明,截至2019年底,在调研的全国300余所已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校中,近140所高校全面实施,90余所高校在部分学科实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4],全部或部分实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的学校比例高达74.4%。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5],意见指出要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

从招生过程看,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主要包括个人申请、资格审查、材料评议、综合考核、科学录取等五个环节。与传统的“初试+复试”招考方式相比,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能够使导师在政策制定、标准建立、评价考核、择优录取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随着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在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过程中如何用好导师自主权这把“双刃剑”,如何进一步规范发挥导师在招生过程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标定导师招生权力的边界,将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博士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选拔的质量和效益。

一、国内部分高校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中导师自主权发挥激励与约束情况调研

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国内高校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中导师自主权发挥激励与约束情况,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查阅部分高校博士生招生简章和文献资料分析等方式,调研分析了国内50所高校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情况(调研高校基本情况见表1)。

“申请—考核”制招生导师自主权变化情况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受访高校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以下簡称:受访高校)普遍认为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中导师自主权较传统招考模式有不同程度的扩大(约占67.6%),且导师能够在“申请—考核”制招生过程中的各环节充分发挥作用。调查显示,随着导师自主权的扩大,“申请—考核”制招生的潜在风险环节也在不断增多(如图2所示)。

为了应对权力扩大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许多受访高校在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践中设置了“三随机”“双盲”“回避”等工作机制,以期对导师自主权进行适当约束。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查找分析发现,虽然国内受访高校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程序和环节基本一致,但是不同高校在过程管理中对导师自主权发挥的激励和约束方式各具特色。

(一)通过博士生报名条件设置、推荐信或资格审核等方式赋予导师自主权

在报名条件设置方面,大约97.3%的受访高校允许各二级学院在学校博士生报名条件基础上结合导师(或导师组)的意见提出附加的学术要求。在专家推荐环节,约35.1%的受访高校要求报考导师必须作为博士考生推荐人之一;约43.2%的受访高校报考导师推荐信不是必须材料;另有个别受访高校或院系明确要求报考导师不能作为博士考生的推荐人。由此可见,国内部分受访高校通过导师(或导师组)参与博士生报名条件设置、专家推荐信等方式赋予了导师(或导师组)自主权,但是也有部分受访高校没有在此些环节给导师赋权,因为如果在报名推荐阶段没有合理的监管,可能会出现“因人设岗”或导师不熟悉的申请人被一票否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