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探究
王辉辉高子昂郭俊娥
[摘要]我国正处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快速发展阶段,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加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以吕梁学院和山西大学联合培养模式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文献查阅等多种调查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当下两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整体情况。站在师生的角度,切实分析了该模式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实践效果良好。为申硕高校与其他高校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提供了导向参考。
[关键词]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探究”(2021YJJG330);2022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验操作能力提升探究”(2022YJJG303)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7-0149-04[收稿日期]2022-07-10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而联合培养研究生又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模式,其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建期、发展期和提升期,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1]。本文着重研究申硕高校与部省属高校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例如:吕梁学院和山西大学的联合培养模式[2]。吕梁学院属硕士研究生培育建设单位,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省市共建高校;山西大学是部省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申硕高校依托高层次高校,采用“1+2”模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旨在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加快自身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有能力、负责任、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并为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造条件[3-4]。
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呈现出“中心化”的趋势,即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部(委)属高校多于省市共建高校,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合理。2008年统计显示,全国2263所高校中,95.1%的地方高校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这些地方高校努力跻身到申硕高校的行列,申硕高校实力增强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有力的推动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分配是解决我国教育资源“中心化”问题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衍生出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来适应当下的大环境。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教育资源“中心化”现象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细节入手,有利于逐步构建教育资源共存、共享、共生的形态,实现教育资源的普惠[5]。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全面步入质量提升、素质提高和内涵发展的新时期,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入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6]。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成为每所高校新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探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7]。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络等渠道查阅国内外有关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相关资料,包括国内外期刊论文、硕博论文、相关学术专著等,并且搜集了国家近些年关于联合培养研究生出台的相关政策文本。然后进行梳理总结,从中得到一些研究思路和启示。
(二)个案研究法
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吉林工商学院、宁德师范學院以及河南省以郑州大学为中心形成的高校间“抱团”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个例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高校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上的一些特色之处,对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8-9]。
(三)访谈调查法
为了更加细致、全面地了解联培生在研一阶段的学习生活状况并且保证研究的真实性,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并列举了五个问题对相关群体进行了调研。2022年3月实施了访谈,共选择了6名山西大学和吕梁学院的联培硕士生,对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真实的记录并分析。列举问题如表1。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题有4人选A,2人选B,没有C和D;第二题有3人选A,2人选B,1人选了C,没有D;第三题6人都选了A;第四题6人也都选了A;第五题有3人选A,2人选B,1人选C,没有D。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大多数的选择都集中在A和B,极少数有C,没有一个选择D,这说明他们在研一阶段的学习主动性并不强,学习质量也不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存在问题分析
(一)导师角度
导师与学生身在两地,导师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但没有办法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也只能局限于文字和图片,无法让学生切身感受,以至于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