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行业性高校培养跨行业研究生的国际化路径.docx
文件大小:48.33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1.23万字
文档摘要

行业性高校培养跨行业研究生的国际化路径

[摘要]行业部委高校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面临双重变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迫使行业性高校走向综合性或跨行业的发展道路。传统行业性高校在某一领域和学科内的长期影响力和巨大的发展势能,使得后来者在跨行业培养人才转型时面临一定的难度,突破行业界限通常有国际化、产业研和联合培养三种途径,而国际化路径是我国高校跟跑阶段更加行之有效的战略选择。以西南交通大学道路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为例,结合研究团队二十年发展历程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凝练行业性高校培养跨行业研究生人才的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为行业性高校转型培养高层次人才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业性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战略路径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四川省教改项目“行业性特色型大学‘对标竞进’的战略路径选择与国际经验分析”(JG2021-219)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09-0000-07[收稿日期]2022-10-2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1]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再次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行业院校面临如何进行跨行业人才培养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挑战。作为原铁道部龙头高校的西南交通大学在转隶教育部后,面对四川省在川渝分治后没有公路高校的局面,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坚定走国际化道路,高起点启动道路工程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并经过二十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跨行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路径。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优势,研究出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的学科内涵[2],选择了具有快速成长空间的学科增长点,构建了两阶段“由内而外”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基础。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成果发表,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基础支持研究生在科研实战中进行能力建设,形成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中“以研领教”的创新基础[3-4]。以四川交通建设为主战场,通过场景应用能力训练,师资团队成员跻身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构建了良好的国内外同行学术关系,形成了教学相长的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生态基础。推进师生出国深造和来华学生培养双循环制度[5-6],与国际同行在同一个层次交流,构建了两阶段“由外而内”的路径,形成道路工程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基础[7-12]。团队研究生培养从国际化入手,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了一条行业性高校跨行业高质量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路径。

一、跨行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质量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起源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历来以轨道交通为主,后来国家学科目录将道路工程与铁道工程纳入同一二级学科[13-14],由此,我校逐渐重视道路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我校道路工程类研究生培养开始于二十年前,由于传统学科巨大的吸能和势能作用,在传统的铁路院校中培养高质量道路工程方向研究生困难重重。研究生培养中的新增学科方向研究生生源较差,多数研究生来自二本院校通过考研升学,学生入校前知识理论体系不完善,转专业和跨学科读研情况较多;新学科方向往往师资力量薄弱,引进人才阻力大,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前来入职,主要依托团队多年的自我人才培育和团队成长,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提升历时漫长;新学科方向起步较晚,缺乏老一辈的指导和成功办学经验,往往需要在研究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反复修正和调整,制约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如何高起点建设道路工程学科和高质量培养该学科方向研究生,团队经过二十年的探索,选择“由内而外”的发展模式,即依托传统优势、拉高发展起点。依托“211”一期建设,在本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增设道路工程方向,为道路工程研究生培养高质量生源。

(二)品牌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历年来重视轨道交通学科培养,在学校长达百年的办学中已经树立了轨道交通办学的名片,广泛被国内外同行所接受和认可,轨道交通学科已然成为学校的品牌。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逐步要求按照一级学科招生、培养、授位和评价,原“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081902)”“铁道工程(081901)”和“林区道路与桥梁(082504)”的道路部分三者归一并入后成为“交通运输工程(0823)”一级学科下设的“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1)”二级学科。与此同时,作为行业旗舰大学,我校铁道工程学科全国领先、声望远播[15],如何由此出发建设道路工程学科方向、发展新的增长点并高起点培养研究生,如何发展学校非轨道交通学科的增长点,如何使道路工程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得到同行与社会认可是困扰行业性高校的共性问题。要想走得快,就要一人先走;要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