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交通流理论”为例
邸振,傅维新
(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随着“三全育人”重要举措在高等教育中的深入推进,基于导师制以及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逐渐进入研究生培养过程,这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与研究生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不断得到加强,研究文献从2020年的50余篇增加到2021年的160余篇。在这些研究中,有的侧重共性问题,有的关注个性问题;有的侧重理论,有的关注实践。例如,王义康等[1]对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些共性问题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目标设置不合理、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不够深入、研究生自主课程思政难激发、现有管理机制引领不充分等。朱萌[2]从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的逻辑起点出发,对比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实际的价值取向、聚焦的研究视野、多层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多重的心理压力等群体特征,据此提出构建硕士研究生的“大思政”格局。崔楠等[3]从不同的逻辑主体角度出发,提出“引领—融合—导学—实践”四维共进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途径,从理论上确保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成效。彭忆强等[4]分析了研究生运载工程领域及专业的学科交叉、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年级层次“案例教学+实践+课程思政”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交通运输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并与其他日常活动息息相关,部分研究内容来自交通运输实践本身,甚至来自研究者的观察和亲身体会,所以交通运输类研究生相关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资源如果能有效融入授课过程,不仅能达到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目的,还会使专业教育更加生动有趣,甚至会启发研究生的研究灵感。基于上述研究动机,本文以交通运输类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交通流理论”为例,探讨交通运输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作为交通运输类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交通流理论”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理论性和应用性。在研究方法上,“交通流理论”通常运用物理学方法、数学方法和仿真方法;在研究层面上,“交通流理论”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描述道路和公路交通流特性。“交通流理论”通过分析交通流特性,提炼交通流模型,最终揭示交通流时空演化的一般规律,阐述交通现象及其形成机理。交通流理论广泛应用于道路和公路通行能力分析、交通网络分析、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诸多领域,以充分发挥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的作用。
“交通流理论”借助物理学和数学方法认识交通系统和客观世界,兼具理学和工学的育人功能。严谨的物理学和数学方法,注重对研究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培养研究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所揭示的交通流特性、演化规律和形成机理,可加深研究生对交通系统和客观世界复杂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研究生交通强国、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源泉,离开课程设计与建设,课程思政就是无源之水[5]。“交通流理论”的学科交叉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特征要求研究生理解和掌握交通流基本理论,具备识别交通流现象中的科学问题、分析交通流基本规律、解决实际交通工程问题的能力。对应的课程思政目标是掌握研究复杂问题的一般科学方法,在交通运输领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交通法治和交通道德观念,深化对交通安全、交通公平和交通文明的理解,为未来的交通强国建设者固本铸魂。为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任课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合理组织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授课过程,科学选择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考核方法。具体而言,交通运输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任课教师要在思想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行为上率先垂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具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教品格,响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起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示范作用。唯有如此,课程思政才能得到研究生的回应,其价值引领作用才能得到体现。
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更加突出思辨性、创新性、前沿性和挑战性,能够引导研究生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问题。研究生经过本科学习后,对本专业的课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学内容的问题导向和研究导向成为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因此,相比于本科教育,研究生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更加突出思辨性、创新性、前沿性和挑战性,这就要求与之契合的课程思政元素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发研究生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