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镇外来入侵植物调查”活动设计
(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重庆401520)
外来植物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中,不是本地自然发生和进化而来,而是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植物。外来植物如果能够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生长和繁殖,并且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对本地的动植物生存与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危害,就构成了外来植物的入侵。
外来入侵植物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与繁殖能力强,且当地缺乏控制其无序生长的天敌,再加上外来入侵植物对资源与环境的竞争力强,人为干扰后恢复快,能破坏当地的生态链与食物链,威胁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粮食减产甚至土地荒芜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与家畜的健康和安全。
太和镇外来入侵植物调查是重庆市领雁工程“初中综合活动课程创新基地”项目的实践活动课程之一,是我校为发展学生的“探究常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调查能力而开发一项活动课程。该项调查活动的地点为太和镇场镇周边环境。该项调查活动主要利用延时服务时间与学生周末时间进行。
为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倡导并落实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COP15)的精神,积极发挥青少年在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主力作用。根据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劳动和实践”为切入点,基于发展学生的“新二十三常能”为目标。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善合作、善反思、善探究的能力。具体活动目标有:
①认识生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
②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倡导与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的精神;
③建立社团组织,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④通过调查活动,培养会发现、善反思的能力,形成创新性思维,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与创新实践的能力;
⑤参加重庆市生物多样性探究大赛。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1年10月15日在我国云南昆明举办,大会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了宣传与落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精神,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保护好太和镇的生态环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选择了调查太和镇石岭村外来入侵植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该项调查活动由5项任务组成:
①调查太和镇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分布及生存状态;
②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撰写调查报告;
③宣传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提高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④撰写活动感想或美篇,分享实践收获;
⑤参加重庆市生物多样性探究大赛。
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②《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一批名单16个),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2003年1月10日。
③《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二批名19个),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制订,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1月7日发布。
④《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名18个),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于2014年8月20日发布。
⑤《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名19个),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于2016年12月20日发布。
⑥网络上其他有关外来入侵生物及其危害的相关资料。
(1)活动准备:学生成立太和镇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小组。教师对调查小组成员进行调查前的技术培训与安全培训。各小组划分调查范围及分工。
(2)走访获取外来入侵植物相关情况:调查小组成员与“太和镇农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了解太和镇常见外来植物入侵的相关情况。
(3)实地调查:学生准备调查工具,划定调查范围,并确定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分布范围、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危害程度等主要调查内容。
(4)各组整理调查数据:各小组将本次调查活动所取得的数据录入电脑,对录入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数据进行复核,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与可靠。
(5)各组分析数据:通过对太和镇外来入侵植物的实地调查走访与实地观察测量,各组将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核实后,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太和镇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范围、生长状况、危害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对外来生物入侵存在的问题,提出预防外来入侵植物的合理建议。
(6)撰写报告:各组根据对太和镇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走访与实地观察、测量所得的数据,采取数据分析与实际比对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对人类、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和影响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并反映在《太和镇外来入侵植物调查报告》上,为当地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参考。
(7)参加重庆市生物多样性探究大赛:各组通过对太和镇外来入侵植物的观察、识别与调查活动,认识外来入侵植物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