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课间活动》教案-2024-2025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阳光课间活动》之前,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对不超过100的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运算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课间活动十分熟悉,对课间活动中的各种场景和行为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理解两位数加减运算的算理时仍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在处理个位数字不够减的情况时,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维持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方面能力有待提高,在小组讨论和交流计算方法时,可能存在表述不清、倾听不认真的问题,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和组织。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数感:通过对阳光课间活动中各种数量信息的观察、分析和计算,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大小关系、数量变化,增强对数的敏感度,熟练掌握数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准确用数描述课间活动中的数量现象。
运算能力: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和笔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良好运算习惯,发展运算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加减法运算奠定坚实基础。
几何直观:借助观察课间活动场景中物体的形状、位置关系等,学生能将实际物体与所学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利用几何直观辅助理解数量关系。例如,通过观察队列的形状分析人数,用几何图形表示活动区域等,增强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模型意识:引导学生将课间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数学模型,理解加减法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和应用。如在统计参与活动人数、计算活动器材数量变化等问题中,能够快速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模型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推理意识:在分析课间活动中的数量变化和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时,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例如,根据已知的参与人数和新加入或离开的人数,推测后续的总人数;根据活动器材的分配情况,推理是否满足需求等,培养初步的推理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应用意识: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阳光课间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自觉性。
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究课间活动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与同伴分工协作、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步骤。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阳光课间活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理,尤其是十位上的数在计算过程中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将计算方法与算理相结合,实现从直观操作到抽象计算的过渡。
培养学生从复杂的课间活动场景中准确提取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阳光课间活动场景的高清图片、动画视频(如跳绳、踢毽子、拍球、玩游戏等活动画面);准备计数器、小棒等实物教具,用于演示计算过程;制作教学卡片,包括两位数和一位数的数字卡片、加减法算式卡片;准备一些小奖品(如贴纸、小书签),用于奖励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计数器、小棒(100根左右,每10根一捆)、练习本、铅笔。
知识准备:学生已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不超过100的数的认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充满活力的阳光课间活动视频,视频中展示同学们在操场上跳绳、踢毽子、拍球、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景,画面中清晰呈现参与各项活动的人数、活动器材的数量等信息。
师:同学们,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家都会做很多有趣的活动。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课间活动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学生认真观看)
提问互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
师:在刚才的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有趣的课间活动?
生1:我看到同学们在跳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