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室》教案-2024-2025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我的教室》是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快乐学习场景》中的课文。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教室环境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自然融入其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数量、形状、位置关系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内容涵盖数的认识、图形的初步认识、方向与位置等多个数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已学知识,还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数出教室中常见物体的数量,正确辨认物体的形状(如长方形的黑板、正方形的地砖、圆形的钟表等),并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数量和形状特征。
理解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的含义,能准确判断教室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数数、分类、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教室中数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热爱教室、热爱学习环境的情感,以及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数清教室中物体的数量,辨认物体的形状,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
理解方位词的含义,准确判断并描述教室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在复杂的教室场景中,有序地进行观察和数数,不重复、不遗漏。
准确区分左右方位,并用方位词清晰地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教室全景图、放大的教室局部图(突出不同物体的数量、形状和位置)、方位判断的动画演示等。
制作教室物体数量、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课堂填写。
准备与教室场景相关的实物教具,如小黑板、钟表模型、不同形状的卡片等。
准备一些小奖品,如贴纸、小书签等,用于奖励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
2.学生准备
复习学过的数的认识、图形认识和方位的相关知识。
准备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用于填写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一只可爱的小松鼠来到一间教室,好奇地打量着教室里的一切,发出疑问:“这间教室里都有什么呢?”
教师提问:“同学们,小松鼠来到了教室,那你们每天学习的教室是什么样的呢?谁能和大家说一说?”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对教室的印象,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有桌椅、黑板、窗户等。
2.教师接着说:“我们的教室就像一个神奇的宝藏盒,里面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的教室》,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数学秘密吧!”(板书课题:我的教室)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动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分享对教室的印象,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观察教室中的物体数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看看能发现哪些物体,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个。”
给学生3-4分钟的时间自主观察和数数,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数数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前往后、从左到右等)进行数数,避免重复或遗漏。
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提问:“谁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数了什么物体,数量是多少?”邀请学生回答,如“我数了教室里有5排桌子,每排有6张,一共有30张桌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记录相关信息,并适时提问其他学生:“大家和他数的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发现?”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和纠正。
教师展示制作好的记录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将观察到的物体数量填写在表格中,如下表所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观察和数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数能力,学会有序地进行观察和计数。通过交流和填写表格,帮助学生整理观察结果,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条理性。
2.认识教室中物体的形状
教师拿起一个长方形的小黑板,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小黑板,它是什么形状的呀?”引导学生回答“长方形”,然后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你们在教室里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呢?”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并回答,如黑板、书本、门等。
同样的方法,教师拿出圆形的钟表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圆形,并让学生寻找教室里圆形的物体,如钟表的表盘、电风扇的扇叶等。
接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