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及其策略.docx
文件大小:21.6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2.98千字
文档摘要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及其策略

学贵有疑,教学的最好起点就是提问。即使在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课堂提问的地位依然非常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及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提问的准备不足

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要提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仅仅是针对要教的课文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提问。而对于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提问的知识类型、提问的方式以及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群体等都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与精心的选择。教师提问的知识类型集中于低级认知问题,比如识记型的问题,没有较多准备其他中高级的类型,比如理解型、应用型、分析型和综合型的问题。即便是有中高级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师随意提出来的,学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因此这些问题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多的提出低级认知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气氛很活跃,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所谓的“互动”,但是究竟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什么更深层次上的意义呢?

(二)提问次数过于频繁,反馈方式比较单一

很多语文教师在上课时提问过于频繁,而且大部分都是领着学生走,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教师过多的提问,课堂气氛表面上积极热烈,实则空洞无趣,没有主次之分。

而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或做简单的肯定重复,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实际上,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的反馈方面以重复学生答案的方式为主,主要是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让其他同学听清楚学生的回答,二是教师下意识的语言,留时间给自己思考,并无太多意义。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明显增多,互动模式更加丰富,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而师生课堂互动往往由教师课堂提问引发,但由于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不了解教学提问的知识和策略,没有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因而在实践中只能凭直觉行事。

(三)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合理

有的小学教师为了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希望学生能够马上作答,当学生们凝神思考时,教师就急不可耐地“点拨引导”了。这就使得小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虽然小学生回答语文课堂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仍需要老师对理解和思考时间加以控制,寻求最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平衡点,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使学生充分全面地对问题加以思考。虽然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教师的巧妙引导及反馈有利于他们口语表达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性提问的对策及建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整体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弱,问题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更应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小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提问要准备充分,精心设计

陶行知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在课堂提问之前必须做好一切与提问相关的准备,事先做好准备,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1.各类型的问题都应有所准备,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可将问题按认知水平由高到低划分为识记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六类”。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之间并无好坏之分,它们在课堂教学中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兼顾各类问题。在回答高认知水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以综合运用,或分析,或预测,或评论,于是学生的想象力、知觉能力、洞察力等都得以锻炼,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得以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权衡好不同问题类型的数量。

2.提问方式上的变换

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实践证明,不论是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的角度来讲,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进行多角度优化,以精妙的发散性问题替代繁琐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3.精心选择哪些学生回答问题

课堂上的提问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选择学生要全面,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更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间。问题设计“少而精”,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的知识拥有量,而在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思维,所以首先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其次,所设计的问题要“精”,这主要是指问题的提出要有利于小学生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而那些靠理解、记忆类的问题,除去涉及为高认知水平问题作铺垫的记忆类知识以外,大多数可略去不问。

(二)提问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教师在提问后可根据题目的难度、学生水平,有意识地把握好等候时间。理解型问题和分析型问题都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等候时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