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核心考点总结:魏晋隋唐时期
【核心考点复盘】
1、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①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②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政局动荡,民族矛盾严重。
③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文化认同进一步加强。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⑤实质:汉化为主,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从社会生产角度——农耕化。
(2)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①民族政策开明进步,“怀柔”为主;措施灵活,方式多样。
②周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并陆续归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2、三国至隋唐时期区域开发的影响
(1)经济重心: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2)政治重心:经济重心转移引发政治中心向东转移。
(3)文化教育:南方开放引发文化中心逐渐南移。
(4)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三国至隋唐时期有哪些制度创新
(1)选官制度:曹魏时期创建的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
期创立和发展了科举制。
(2)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制的雏形,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3)赋税制度: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租庸调制逐渐被两
税法所取代。
4、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
(1)思想:①魏晋南北朝——儒学、道教、佛教在相互影响和吸收中发展,佛教渐趋本土化;
②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③唐朝——三教并行;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
儒学,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文化:建安文学、东晋田园诗等新文学形式的出现;诗歌的黄金时代;书法、书体新风
格;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石窟艺术繁荣;乐舞受西域与周边邻国影响风格多样。
(3)科技:《齐民要术》与圆周率;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僧一行测算出
地球子午线长度。
(4)中外交流:①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②儒家经典、社会制度、律令、建筑等
对周边国家影响大。
5、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衰
(1)士族门阀制度,就是士庶区别为主要特征的等级制度,士族的存在,都是以大田庄为其
物质基础,文化条件对于获得和维持家族门户地位也有极大影响。
(2)从南朝刘宋政权到隋唐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日趋衰落。
衰落的原因主要有:均田制崩溃;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买卖频繁,门阀士族的经济地位
不稳定;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农民起义、社会动荡打击了门阀士族。
6、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的新变化
(1)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
则之一。
(2)唐高宗时期的《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
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跟踪训练】
()1.下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墓葬中所见礼仪题材壁画分布情况。这可用来说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
题材民族图像数量/个
狩猎图吐谷浑、鲜卑、粟特、高22
句丽
宴饮图鲜卑、粟特、高句丽21
仪仗出行与日常出行羌、鲜卑、粟特、高句丽25
图
乐舞与杂技图鲜卑、粟特、高句丽13
A.文化传播方式多元B.民族艺术独具特色
C.墓葬制度规制严格D.民族文化融汇共通
()2.西晋欲伐东吴,朝廷命搜求全国地图。时任司空的裴秀感于前代地图“皆不精审”,
提出“制图六体”的制图原则,绘制《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展示了自大禹时代到西晋时期
的全国地方行政区划流变,使君主能“知四方”。这表明西晋时期
A.大一统诉求推动地图学发展B.政治黑暗影响知识分子旨趣
C.传统文化主导行政区划设置D.地图测绘受到正统观念左右
()3.安史之乱期间,朝廷在东南诸道设立很多藩镇,这些藩镇大多兵力较少,只能“防
御盗贼”。即使朝廷与安史叛军鏖战时兵力短缺,东南节度使“减兵归农”者,也依然受到
朝廷的褒奖。唐廷此举旨在
A.削弱地方势力B.保障财政税收的稳定C.减轻民众负担D.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