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38.71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1.06万字
文档摘要

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页,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页

2025届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2.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3.贞元十年(794年),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陆贽向唐德宗上万字长文《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直指当时赋税改革之弊。他批评的是(???)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地丁银

4.1856年5月2日,美国公使伯驾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引述中美《望厦条约》第34款“至各口情形不一……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要求修约。与此同时,英国公使包令也援引《望厦条约》要求修约。据此可知(???)

A.英国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加紧对中国侵略

B.修约成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C.中国东南边疆地区的安全遇到严重危机

D.帝国主义国家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6.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7.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

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

8.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9.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10.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件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

B.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C.揭示历史复杂面向

D.开脱日本战争罪责

11.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名单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12.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13.18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织厂女工如果在劳作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