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一六一中学高三考前热身(5月)
历史
班级姓名学号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2.试题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试卷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图为河南省焦作市东石寺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哺乳动物肉量估算比例图。据此可推知,当时该地区
A.贫富分化开始出现B.已经步入定居生活
C.迈入阶级社会门槛D.社会劳动分工细致
2.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谩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对外经济文化联系加强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3.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安置点,大多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侨县,并任命移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
A.有利于对南方的开发B.加速了南北方文化认同
C.吸引了少数民族内迁D.意在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4.白居易在《赠友》中评价某制度时指出,“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柳宗元在《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也提及该制度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材料提及的该制度
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B.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阻碍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保障民众农业生产时间
5.元代,舶商、海商成为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专称,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有沙不丁、橄浦杨氏、泉州浦氏等。至元二十三年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
A.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B.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C.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D.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
6.下表为中国1864-1884年间进出口平均税率(%)变动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动趋势
年份
1864
1869
1872
1879
1884
进口
5.22
5.17
5.93
5.89
6.01
出口
9.24
9.10
10.02
10.22
11.59
A.体现了政府关税自主的意识B.不利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C.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准则D.折射出小农经济形态的稳固
7.史学界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称作启蒙运动,并认为它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形式上却相反。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的“相反”主要表现在
A.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B.宣传民主科学为核心目标
C.是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反思D.由商业资产阶级进行领导
8.“如今什么都值钱,只有法币顶讨厌;一捆一扎又一包,去买几根棉线纱。”下列事件中可能与这一民谣传播处于同一时期的有
①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②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③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④中共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部分轻工业企业生产过剩,产品销售困难。与此同时,甘肃却急需轻工业品企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由此,在沪、甘两地政府的联动下,从1955年开始,一大批上海企业顺利内迁兰州。这次内迁
A.适应了当时强化国防安全的需要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使我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D.为三线建设积累了经验
10.下图是1990-2017年四个经济体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变化图。这一变化
A.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体系B.反映出西方国家实力衰退
C.说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D.起因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1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埃及,考古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盛有棉籽的器皿。这表明
A.物种出现全球交流B.地理环境影响棉花种植
C.古代文明多源发展D.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
12.在早期的中世纪欧洲大学,大学的发展几乎完全有赖于教会,其校长由大学所在地的主教进行一种实质性或形式上的“任命”。1368年,教皇乌尔班五世颁布敕谕,规定牛津大学校长“由该大学的在职博士和教师合法选举出来,即被视为已经得到确认,而无需任何其他的确认”。这一变化
A.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B.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C.体现了教权与王权的博弈D.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兴起
13.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第六编目录如下图所示。其中第23章“xxxx”处最恰当的表述是
A.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
B.北美的崛起:美国的独立和扩张
C.扩张中的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