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页,共NUMPAGES页
合肥八中2025届高三保温卷
历史试题教师版
一、单选题
1.战国以前,封君是其封地范围内的世袭统治者,而战国时期的封君只能收取封地的赋税以代替俸禄,封地的行政不是由国家委派的官吏管理就是由国家派来的“相”来管理,而且封君也不再有世袭封地的权利。这表明战国时期()
A.官僚制逐步确立B.家国同构模式开始出现
C.分封制仍然存在D.社会等级秩序遭受破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政治制度。根据战国时期“封地的行政不是南国家委派的官吏管理就是由国家派来的“相'来管理”,可知官僚制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家国同构模式源于“家天下”观念,而“家天下”观念在西周之前即已出现,B项错误。材料表明,战同时期功臣或贵族变为封君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但是这时的封君和过去的封君已有很大的区别,这时的封君实际已经是一种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形式了,C项错误。战国时期,社会等级秩序仍然存在,D项错误。
2.东晋顾恺之据汉代刘向编撰的《列女传》中的第三卷《仁智传》绘就《列女仁智传图》,画中描绘了历史上有智谋远见的15个女性故事,每节画后录其颂语,注明所绘人物。据此可推知,这一画作()
A.体现了“以形写神”B.蕴含社会教化功能
C.是中外交流的成果D.反映妇女地位提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顾恺之画作内容来自《烈女传》中的《仁智传》,歌颂15位智谋远见的女性,烈女、仁智、有智谋远见,可知蕴含社会教化功能,故选B项;“以形写神”指的是顾恺之绘画的特点,材料未提及画作的艺术手法或人物神态的表现,排除A项;“历史上有智谋远见的15个女性故事”说明是中国历史上的烈女,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C项;魏晋时期歌颂烈女,目的是宣扬道德教化,强化对女性的束缚,排除D项。
3.表1是唐政府支配的课税户、课口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表1
时间
课税户(户)
课口(口)
天宝十四年(755年
5349280
8208321
乾元三年(760年)
758582
2370799
A.源于人口的自由迁移B.引发了安史之乱
C.催生了新的征税标准D.导致均田制破坏
【答案】C
【解析】从数据看,天宝十四年到乾元三年,课税户和课口数量大幅减少,原以人丁为主要标准的赋税制度难以为继,促使政府调整征税标准,这也符合两税法按资产征税标准出现的历史背景,故选C项;人口减少主要因战乱逃亡或死亡,并非自由迁移,排除A项;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是题干数据变化的背景而非结果,排除B项;均田制破坏导致这一变化而非该变化导致均田制破坏,因果关系错误,排除D项。
4.表2为金朝当政者的相关举措,这些做法()
表2
记载
出处
太祖即位,始用汉官,设汉制,以治汉地
《金史·太祖本纪》
世宗诏定礼仪,多依唐宋之制,务从俭约,以合古礼
《金史·礼志》
熙宗崇儒重道,设学校,选贤才,文教大兴
《金史·熙宗本纪》
A.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B.消除了各民族间的分歧位
位
C.丰富了儒学礼制内涵D.推动了金朝封建化进程
【答案】D
【解析】金朝当政者用汉官、依唐宋定礼仪、崇儒重道,这些举措推动金朝政治、文化向封建制转变,促进封建化,故选D项;当时国家并非大一统局面,“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夸大,排除A项;金朝保留女真猛安谋克制,民族矛盾依然存在,“消除”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金朝礼仪“依唐宋之制”,学校教育以传播儒学为主,属于继承而非创新,未对儒学内涵做出新发展,排除C项。
5.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指出,理学家主张的“性”“命”“天”等既不合于“六经之旨”,也不关乎“当世之务”,因此绝非“真儒”。王夫之将“明道”“笃道”“行道”作为得孔孟之传、“六经”真义的标准,也即是否流为“伪儒”的一个判断依据。二者的思想()
A.是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反叛B.代表士大夫阶层的共同心声
C.蕴含着儒学家的担当精神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顾炎武批评理学家空谈“性”“命”“天”而忽视经世致用,强调儒学应回归“六经之旨”并
关注“当世之务”;王夫之以“明道”“笃道”行道”作为传承孔孟真义的标准,反对脱离实践的虚浮学风,二者都主张儒学应注重实践、服务现实,体现出对儒学社会责任和济世情怀的坚持,这正是儒家担当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故选C项;顾、王二人以回归经典、修正理学的方式维护儒学传统,并未彻底否定儒学,而是对理学的批判性继承,排除A项;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仅代表少数进步士人,当时多数士大夫仍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