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青岛市-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pdf
文件大小:3.27 M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1.26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青岛市-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检测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5.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材料一:

棒卯结构是一种攻木的技艺,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发展。目前棒卯结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新石器

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些干栏式建筑的木构件,这些木构件是棒卯结构,有

学者认为棒卯结构最初是木结构建筑的技艺。在春秋战国时期棒卯结构逐渐应用于家具;唐代棒卯的结

构与工艺日益成熟,应用更加讲究;宋代是棒卯技术发展的巅峰时期;到明清时期,棒卯结构有了进一

步的发展和完善。如明代红木圈椅的每一处曲矩都暗藏着千变万化的棒卯结构,体现了工艺技术的新发

展。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佳兵篇》中了解到,棒卯结构在古代兵器制造中亦有体现。

从最原本的功能性出发,棒卯结构在木质物中起承接作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同质相契”,即通过改

变相同材质的局部形态巧妙地将不同的构件连接在一起,而非借助钉子、接合剂等对其进行加固或穿和,

给人以连贯、浑然的审美感受,器物材质的自然性特征被放大。由众多棒卯构件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木

结构建筑斗拱,仿佛是自然生长出的一般,层层叠叠向屋顶攀升,向屋檐延伸,于椽梁下仰观,

仿若一棵苍劲健壮的大树开枝散叶,生机盎然。

棒卯结构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推崇,表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它的诞生基于古人对木材

的材质有着充分的了解,古人在实践的过程中遵照木材本身的性质并依据具体所需进行改造,这是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过程,也是人与宇宙的往来过程。在中国古代木结构遗迹、遗物中,我们可以发现

不同地域的棒卯结构因其环境、主材、用途的不同而千变万化。

棒与卯在结构上还具有“阴阳相生相制”的特点。禅的凸与卯的凹,两者一阳一阴,棒所呈之形契合卯

所受之态,只有分毫无差浑然一体才能形成紧密相连的棒卯结构。《楚辞》中写道:“圆凿而方柚兮,

吾固知其齿且齿吾而难入。”一旦棒、卯结构有所出入必然无法进行拼合,更无法形成严丝合缝的结构。

棒卯结构在中国传统建筑、家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在几千年间被持续运用与传承,一定具

有自身的优势。汶川地震后棒卯结构减震特性一时成为建筑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棒卯结构力学更加为

当代人所重视,结构减震与材料抗震并重的建筑理念被广泛接受。

在众多面临失传与断流的传统技艺中,棒卯结构也是其中的一个。棒卯结构的研究与讨论类似于一次对

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文化的演进,具体的技艺和遗迹终有灰飞烟灭的一天,只有将这些技艺与遗迹所

具有的文化与精神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中,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它们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流传

与永生。

(摘编自王晨曦《中国传统木结构之棒卯结构的美学研究》)

材料二:

中国的棒卯结构来自于古代建筑。传统的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不用金属钉子,而用棒卯斗拱设

计。棒卯结构是两物体相互衔接比较直观而原始的方式,二者靠木构件的摩擦力链接,因此尺寸必须非

常合适。鲁班锁的结构和中国木工的棒卯结构十分相似。最常见的鲁班锁为六柱,各柱身上开的凹槽互

为棒卯,六个木柱一旦拼合起来就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稳定结构,若不懂其中机理则拆装不易,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结合”“刚柔相济”的审美理念不谋而合。

鲁班锁是古老中国的智慧遗产,相传鲁班锁最初是鲁班为考察儿子是否聪明而制作的,后由孔明将其制

作成玩具,也叫孔明锁。两千多年前,鲁班在没有钉子、绳子、接合剂的情况下,用一种咬合的方式把

三组木条垂直相交固定。六根木条中间有缺,缺缺相合,以十字双交卡棒组成。卡棒仅借木条的不同凹

槽放置、拼凑,挖槽的密合度稍有不足都可能影响结构稳固度,需将木块大小不一的卡棒精准放置才能

组合成功,而且只要抽掉一根木条,整个接合的木块也即散架。

1

鲁班锁的造型不复杂,却带有极强的识别性,特定比例的木条,中规中矩的开槽,给人以有序、严谨的

视觉感官。木条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明显的独特性。粗看每根都是差不多的方条,斑斑驳驳的开

槽错落有致,细看每一根的开槽却有自己的变化。而在拼装时,木条每每相扣紧的同时,又为后面的构

件插入留有空间,直至最后一块“锁眼”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