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安徽省舒城中学安徽六安231300)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要求方面明确指出,“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是目前高中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近几年高考看,学生对生物试题的普遍反应是“心里明白,说不出来,说不清楚,写不准确”。为此,下文从教师、教材、训练、阅卷和讲评等角度系统地阐述了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有在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加以消化与吸收,才能掌握所学知识。所以,教师要认真锤炼自己的语言,追求真实确切、科学规范,不给学生的答题带来不良的示范作用。
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语言交流,完成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不标准、不规范、表达不清,有可能误导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用标准规范的语言授课。首先,读音要正确而清晰。读音正确既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具体体现。生物学名词术语多,有的名词具有特定的读音,有的名词比较生僻,难以辨识。若生物学教师的读音错误会影响知识的传授,降低教学质量。例如,“龋(qǔ)齿”不能读作“禹(yǔ)齿”,“妊娠(shēn)”不能读作“妊辰(chén)”,“分娩(miǎn)”不能读作“分晚(wǎn)”等。教师的措词要准确而不模糊。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教师必须正确使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要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知识的内涵,做到准确而不模糊,切不可胡言乱语。例如,“人进行呼吸作用时吸进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这句话表达不够科学,因为人吸进的气体是外界空气,而呼出的气体是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教师的用语要辩证,防止绝对化。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和功能多种多样。教师用语言表达时要考虑全面周密、唯物辩证,不能片面地看问题。教材里常用的“一般”“通常”“大多数”“主要”等词有其特定的含义,并非可有可无,绝不可主观地用“都是”“凡是”等词取而代之。例如,“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物质都是DNA”这种表述显然不够科学,应该说“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教师在授课时要用专业术语。生物学有自己的概念、理论,并通过它们所构成的体系揭示客观规律。例如,在授课时,教师经常用“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专业术语,若不用这些专业术语,不仅不利于交流,也往往会使语意不严密、表达不理想。又如,“呼吸作用”不能说成“呼吸”,“蒸腾作用”不能说成“蒸发作用”,“静脉注射”不能说成“打吊瓶”等。教师必须运用生物学科的专业术语授课,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有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并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建构知识体系的优点。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大部分教师的板书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板书,容易导致学生对关键字词印象不深,以致语言表达失误。例如,在作业或测试的卷面中,经常有学生把“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把“自养型”写成“自氧型”,把“需氧型”写成“需养型”等。若教师在授课时能在板书上多下点功夫,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效果就不同了。另外,板书不能出现用符号代替文字,出现一些不恰当的简缩化学式。有教师在公开课时,在板书中把“细胞”写成“C”,把“氨基酸”写成“aa”,把“蛋白质”写成“Pr”,把“过氧化氢酶”写成“HO酶”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书面表达。生物学教师只有通过上述途径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物学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训练语言能力的主要园地。一般来说,新教材语言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都较强。学生通过熟读教材,可以掌握教材中的各种生物学专业术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纠正一些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所以,教师必须向学生强调阅读教材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从教材中汲取语言。为此,教师可采用两种方法:①指导课前预习,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前预习主要内容,完成预习学案,初步理解知识;②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概念、特点、生理功能等进行阅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和熟悉对一些重点的概念和术语。
为鼓励学生表达,良好的学习氛围很重要。教师是良好氛围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创造让学生表达的机会并保证时间,可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