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墙,写好思辨文
——二元思辨作文构思模型写作指导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二元概念关系,提升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认识二元思辨作文的五种构思模型,学会运用构思模型构思写作思路,提高思辨性作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二元思辨作文的五种构思模型。
学会运用构思模型构思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构思模型构思写作思路,提高思辨性作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导学案、PPT、多媒体辅助教学、Ai赋能辅助教学、鼠标、键盘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点拨法、讨论法、AI评估诊断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词,见辩证思想(2分钟)
诗句
辩证思想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与雪在洁白与芬芳上各有所长,揭示事物各有优劣,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甘瓜抱苦蒂,
美枣生荆棘
甜瓜的蒂是苦的,枣子长在刺丛中,体现美好与艰难共生,相辅相成,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表明了事物中的矛盾对立和统一。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的消失和桃花的依旧存在,形成了对比,体现了在时间上矛盾的对立关系。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事物发展到极端会转向反面,体现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衔接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古典诗词中感受了古人对‘辩证法’的智慧洞察——梅雪各有千秋,福祸相互依存,这与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二元思辨’不谋而合。其实,这种辩证思维从未远离,它就藏在近年高考作文题里。请看大屏幕,从2020年‘距离与联系’到2024年‘问题与答案’,命题人始终在考查我们对二元关系的理解。为什么高考如此青睐‘思辨’?因为学会在对立概念中找关联,是成长的必修课。接下来,我们就从‘二元’出发,破解思辨作文的构思密码。”
二、考题展现,探思辨考情(3分钟)
1.真题呈现
高考试题
作文主题
命题特征分析
2020年·新I卷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2020年思辨性作文正式起步,掀起了高考思辨作文热潮,新高考作文思辨风向非常明显。新高考作文命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像一根红线贯穿其中,因此考生要高度重视思辨性作文的复习。
2021年·新1卷
体育之强弱
2021年·甲卷
可为与有为
2022年·乙卷
跨越,再跨越
2023年·新I卷
好的故事是有量
2024年·新I卷
问题与答案
2.何为“二元思辨”
概念
内涵
“二元”
指的就是两个要素(概念),在作文中则是指两个写作因素。
“思辨”
“思”指思考;“辨”,指辨析,只是将两个写作因素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揭示其内在逻辑关系。
“二元思辨作文”
是指题目中给出两个看似矛盾对立,但实际上又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概念或事物,要求考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作文类型。二元思辨作文简而言之就是关系型作文题,它能检验考生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积累和价值取向。
衔接语:“看完这些高考题,相信大家已经发现:题目里总有两个‘关键词’在‘打架’,比如‘强’与‘弱’。‘二元思辨’的核心——看似对立,实则共生,就像‘甘瓜抱苦蒂’,美好与艰难永远相伴。那么,如何把这种关系转化为作文结构呢?老师为大家总结了五种‘构思模型’,它们就像万能钥匙,能帮我们打开不同话题的思路。
三、立足二元,明构思模型(5分钟)
模式
明确概念
具体方法
避坑指南
A+B+AB
首先分别阐述两个概念(A和B),然后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AB)。
如:“历史借鉴与活在当下”
分论点1:论述“历史借鉴”的优点和缺点。
分论点2:论述“活在当下”的优点和缺点。
分论点3:分析“历史借鉴”与“活在当下”如何相互补充,历史为当下提供经验与智慧,当下是历史的延续和创新,构成人类发展的完整图景。
适用两者并重的概念,不能简单批评谁优谁劣,要清晰呈现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两者失衡。
A+A+B
先强调其中一个概念(A),并在最后引入另一个概念(B)进行对比或融合。
如:“努力与天赋”
分论点1:讨论努力的重要性。
分论点2:讨论努力的重要性。(不同层面)
分论点3:提到天赋的作用,并探讨两者如何共同影响成功。
适合一方为基础,一方为升华的关系,但需避免前两个分论点重复,可从“个人→社会”“物质→精神”等维度递进
B1+B2+A
先强调另一个概念(B),然后引入第一个概念(A)进行对比或融合。
如:“传统与创新”
分论点1:先论述创新的意义
分论点2:先论述创新的意义(不同层面)
分论点3:提到传统的价值,并分析两者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相互作用。
非A+非B+AB
从反面出发,先否定两个概念(非A和非B),然后提出它们的结合(AB)才是正确的。
如:“竞争与合作”
分论点1:批评过度竞争的弊端
分论点2:批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