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高考作文新高考1卷深度预测与全维度备考指南.docx
文件大小:32.4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3.2千字
文档摘要

2025高考作文新高考1卷深度预测与全维度备考指南

一、考查方向:核心素养与时代命题的深度融合

2025年新高考1卷作文命题将延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四大核心素养:

思辨能力:通过二元对立概念(如本手与妙手)、辩证关系(如科技与人文)考查逻辑思维

家国情怀:结合嫦娥六号探月、天宫空间站运营等重大工程,引导考生思考个体与国家命运共同体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如故宫文创、数字敦煌)与外来文化辩证吸收(如青年亚文化现象)

全球视野:气候变化应对、人工智能伦理、跨文化传播等全球性议题

二、文题呈现:多元题型与创新表达

预测题型:

材料作文:以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莫高窟与AI修复壁画技术为材料,要求探讨科技与人文的共生之道

漫画作文:呈现AI生成诗歌与诗人伏案创作的对比画面,引发对创造力本质的思考

任务驱动型:假设作为世界青年论坛中国代表,就Z世代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撰写发言稿

示例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让5万件文物实现云端永生;但院长单霁翔坚持实体文物不可替代,每周亲自巡查展厅。敦煌研究院利用VR技术复原洞窟,却规定游客必须佩戴鞋套以防侵蚀壁画。

请结合材料,以守正与创新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三、写作切入点:多维构建高分作文

1.精彩标题

意象型:《让文物在数字长河中永生》《当莫高窟遇见元宇宙》

对仗型:《以科技之笔,绘人文新卷》《守传统之根,开创新之花》

设问型:《AI能修复文物,能否修复文明?》《数字时代,我们还需要博物馆吗?》

2.名言金句

文化传承:

敦煌女儿樊锦诗:莫高窟的每一粒黄沙,都藏着千年的故事。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不是怀旧,而是让年轻人爱上传统。

科技创新:

单霁翔: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活着的历史。

李彦宏:AI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更像人。

思辨哲理:

钱穆:对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方能理解当下。

赫拉利:技术不是答案,问题是答案。

3.惊艳开头

场景式:

站在莫高窟第220窟前,我透过AR眼镜看见盛唐舞姬的飞天衣袂翩跹;转身望去,真实壁画上的朱砂正在氧化褪色。这一刻,我忽然懂得:守护文明,既要让过去活在当下,也要让未来照进现实。

数据式:

全球每消失10处文化遗产,就有7处毁于战火,2处湮没于城市化,还有1处,正在被我们亲手数字化——当故宫文物库的点击量突破10亿次时,一个问题浮出水面:数字技术,是文明的救赎还是毁灭?

4.高分人物论据

文化传承者:

樊锦诗:扎根敦煌57年,推动数字敦煌项目,让268个洞窟实现高精度数字化

李子柒:用128个短视频展现非遗技艺,海外播放量超15亿次

科技先锋:

故宫团队:开发故宫名画记,让《千里江山图》实现30倍高清放大

敦煌研究院: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发现《五台山图》中消失的古建筑

5.深刻与文采段

科技与人文的博弈,本质是效率与温度的较量。当AI能在3秒内修复一幅壁画时,我们欢呼技术进步;但当修复后的菩萨像失去千年包浆的沧桑感时,我们才惊觉:有些美,需要时间的沉淀。正如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所言:修文物不是造假,而是让时间停在它最美的那一刻。

6.神仙结尾

展望式:

未来,当我们的子孙站在数字敦煌的全息展厅,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文明的基因链;他们看见的不仅是重现的壁画,更是人类对永恒的追寻。那时他们会明白:最好的传承,不是把过去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当下继续生长。

升华式:

从甲骨文到区块链,从结绳记事到量子计算,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守正与创新的和弦。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以开拓之勇拥抱科技,在时光的长河中,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

四、高频考题应对模板

模板1:辩证关系型

引材料:简述科技与人文的冲突案例

析本质:指出两者本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举例证:敦煌研究院的科技守护+人文传承双轨制

联现实:批评唯技术论与复古主义的偏颇

提方案:倡导科技向善,人文致远的发展观

模板2:任务驱动型

明身份:作为Z世代代表/文化传承者/科技从业者

析任务:解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

展格局: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到全球抗疫合作

落行动:提出数字丝绸之路青年文化使者等具体倡议

升主题: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收束全文

五、800字优秀范文与点评

范文:在数字长河中守护文明基因

站在敦煌莫高窟第96窟前,我举起手机扫描二维码,九层楼阁的3D模型瞬间浮现眼前。指尖轻触,大佛衣袂的纹路纤毫毕现;戴上VR眼镜,盛唐乐舞仿佛穿越千年扑面而来。这一刻,我既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而惊叹,又为实体洞窟中斑驳的壁画而揪心——当数字技术让文明永生,我们是否正在亲手埋葬文明的温度?

科技与人文的博弈,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故宫博物院用区块链技术为《千里江山图》建立数字DNA,却坚持每年只展出46天;敦煌研究院开发数字供养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