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衔接与思考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1)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课标”),与5年前发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相比,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教学与评价建议等领域都有新的表述,但基本上是连贯一致的,而在课程内容中,有一些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在义务教育课标和高中课标中有相同或相近的描述,因此,对初中教师有“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的问题,对高中教师有“如何认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挑战,对高中学生有“好像学过,为什么还要再学一遍”的疑惑。因为高中课标发布在先,下文将从义务教育的视角,谈初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衔接,以及对初高中教学的思考。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本课程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课标对生物学课程核心素养界定为“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与高中课标相比,最明显的改变是以“探究实践”取代“科学探究”,以“态度责任”取代“社会责任”,而在核心素养的每一个维度,其内涵与外延都是不同的。
在生命观念的外延中,义务教育课标与高中课标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是一致的,不同之处是以“生态观”取代高中课标的“稳态与平衡观”;在科学思维的外延中,义务教育课标中有“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方法,高中课标中有“概括”“推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探究实践与科学探究是包含关系,探究实践的内涵与外延更丰富,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跨学科实践形成初步产品或物化成果是扩展视野、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态度责任与社会责任也是包含关系,态度责任是指在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担当。
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内涵和外延的描述是抽象的,需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内存的逻辑为主线,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在“生物的多样性”“人体生理与健康”等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常运用“比较”“分类”等逻辑思维方法,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这是探求事物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并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把具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特征的事物归属于一个不确定集合;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更侧重于概念的同化,通过内环境、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等内容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形成“稳态与平衡观”。核心素养是跨学段的,义务教育课标与高中课标对核心素养的描述凸显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强调初高中核心素养的衔接,一方面高中教师不能认为这些素养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形成,就忽略了学生的体验过程而强化应试教育,另一方面,初中教师不能认为这些素养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很重要,而盲目提高学业质量要求。
初中阶段课程内容选取“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人体生理与健康”“遗传与进化”“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7个学习主题、9个大概念。高中阶段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部分,其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分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5个模块,10个大概念。高中课标中的大概念全部与义务教育课标中的大概念相关,以义务教育课标中的重要概念、次位概念为基础。
以义务教育课标重要概念“4.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为例,下面有“4.3.1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4.3.2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5个次位概念。对应高中课标“分子与细胞”中的重要概念“2.2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下面有“2.2.3说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这些能量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与氧气的过程中,转化并储存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2.2.4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等4个次位概念。
初中阶段的光合作用教学,需要以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普利斯特利的小鼠实验、英格豪斯的植物净化实验等光合作用科学史为情境素材,也需要进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等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初步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高中阶段的光合作用教学,需要进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探究不同条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实验活动,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光合作用本质的理解,进一步培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研究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的意义在于,高中教师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