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乘法认识教学反思.docx
文件大小:21.06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6.99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乘法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乘法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认识教学反思1

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是认识、理解、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二年级学生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已有生活经验中很少用“几个几”进行描述;学习加法的过程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由于二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乘法,认识“几个几”,接受新知有个过程。在教学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情境和实例,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形象感知,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这些不同实例的相似之处,从而在脑中建立起乘法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个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几个几”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组,每组就是1个2只,两组就是2个2只,三组就是3个2只……;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每几根小棒一组,一共有几组,也就是几个几根小棒?…….然后组织学生画一画:每3个圆圈一组,画5组,是几个几?你能用三角形画出4个3吗?……

乘法认识教学反思2

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在导入阶段,我出示游乐园主题图来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有意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好铺垫。

二、在探究新知阶段,我设计摆小棒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交流能力,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生生、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学生在动手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进一步沟通了相同数相加与几个几相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在巩固练习阶段,做一做和游戏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现了学生快乐中学习,印象更为深刻。其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找不到朋友”来强化“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在拓展延伸阶段,通过联系生活中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这节课存在不足的地方:

1、由于小学数学课堂授课经验的不足,我没能很好的组织课堂部分环节,如学生讨论次数的过多,一些不必要的讨论造成时间的拖延。

2、在探究新知阶段,前半部分时间的拖延影响了这一环节从相同数相加过渡到乘法时太过仓促,没能按预先的设计实施课堂。

3、在动手乐园这个环节,学生根据摆小棒的情况列各加法算式时,算式的对比不够强烈,不够全面,对乘法的引出没有一个思维的碰撞过程,而是教师直接口头引出乘法。乘法的过渡引出本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但还是由于时间限制,只能草草收兵。

4、在学生感知乘法过程,由于事先给学生的定位太高,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乘法的基本意义。

5、我和学生的语言都出现了不少的漏洞,我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而学生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乘法认识教学反思3

(1)感受“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一开始的时候我的设想在给出一些连加算式后问学生:“你能把这些连加算式分成两类吗?”学生的答案也许会千奇百怪,比如得数是单数或者是双数进行分类等,我觉得这样虽然能给学生发现的时间,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为这节课的重难点服务,所以在这里我选择了两个连加算式,分别问学生这些加数相同吗?请小朋友们根据加数的特点把其分成两类,分好之后再追问:“你发现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感受“加数相同”,这为感知“几个几”相加以及乘法的含义作了很好了铺垫。

(2)感受“几个几相加”。通过创设动物学校的活动情境,小朋友的兴趣被激起了。几个几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在这里我愿意多用点时间,把“想想做做”第3题用○摆一摆的操作过程移到了这里,这两小题的比较,能让学生更明确了解几个几是如何看的,“几个几”中前后两个“几”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加强了理解,这为乘法做了铺垫。

(3)认识乘法。比较黑板上的连加算式,学生发现这些连加算式的加数相同,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几个几来描述,几个几我们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于乘法的含义能够理解得深刻些。在乘法算式的读法上有部分小朋友大概受家长的影响,把“X”读作了乘以。

(4)巩固练习。时间上比较紧,这些练习匆忙而过。一来这些内容在时间上本身比较紧;二来有个班级多媒体设备出现了问题;三来自己的废话还是较多。

乘法认识教学反思4

认识“几个几”,是认识乘法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解决“几个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