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1.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统编版2024).docx
文件大小:157.0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1.74千字
文档摘要

七年级下册《11.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

11.1法不可违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下册

课标

要求

法治观念: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法治教育:认识民法典对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意义。

教材

分析

第十一课主要讲授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落脚点在学生应遵法守法、严于律己。第一框和第二框主要是知识内容的教学,重点介绍三种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学生知道违法必究,明确法不可违。第三框主要从行为层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作一名合格的守法的社会公民。本框的内容为第三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学情

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民法典的内容有初步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学生不清楚违法行为的分类,易混淆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不了解民事违法行为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学生对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其承担法律责任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区分违法行为,并能在生活中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核心

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与认同,深刻领悟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明白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

2.道德修养:组织学生开展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专题讨论,促使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不仅要做到不违法,更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成为德法兼修的新时代公民。

3.法治观念:深度剖析违法行为的定义、类型及法律后果,筑牢学生法律底线意识,使其能精准运用法律知识判断生活中的行为是否合法。

4.责任意识:通过丰富详实的案例,让学生清晰认知不同违法行为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激发学生对自身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

违法行为的定义、分类标准及各类违法行为的具体特征;不同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具体形式和适用范围。

难点

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准确辨别民事、行政和刑事违法行为,理解不同法律部门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界限;深入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将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

热点材料:路虎女司机逆行还狂扇对向司机耳光后逃离

如何评价王某的行为?违反了法律会受到什么处罚?

引入课题:11.1法不可违

学生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PPT图片+材料呈现)探究与分享1

材料一材料二

思考:材料一、材料二体现了法律有什么作用?课堂笔记

1.法律的作用

温故知新:9.2法律的作用(法律如何保障生活)?知识拓展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探究与分享2

【生活观察】P93-94,结合P95相关链接,小组合作讨论:想一想,案例中的行为违法了哪部法律?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后

果?

3.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活学活用,你是法律小判官

【探究与分享3】P94-95小组合作讨论:

下列情境中的违法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区分违法有妙招:【3看】

思考:违法与犯罪关系是怎样的?

4.违法行为的危害

材料阅读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激发学生探究

的欲望。

以积极饱满的

姿态投入到新

课学习。在教

师的引导下,

开动脑筋,积

极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

归纳问题

课堂小结

总结提问: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和自己的理解,学生谈收获,教师依照思维导图概括总结。(预设2分钟)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1.法律的作用?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11.1法民事违法行为

不可违3.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区分?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轻微)刑事违法行为

4.违法行为的危害?

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